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6月9日晚,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千人大礼堂人潮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这里,为千余名师生带来一场讲座盛宴——“生命科学之美”。
现场: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 过道里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一场讲座的魅力有多大?看如水的人潮便可一目了然。
讲座开始前,持票的师生排起长龙有序进场,队伍从一层排至二层,临近七点,报告厅内已经座无虚席,但仍有学生在门外等待进入,报告厅里的过道内被挤得水泄不通,不少学生是全程站立着听完讲座。
一名从外地赶来的老师说:“听说一公来郑州开讲座,激动地不得了,上午坐高铁过来的,非常地期待。”
他说:“我想与在座的你们分享生命科学之美”
什么是“生命科学之美”?这是来自宇宙的大尺度宏观之美,来自细胞和蛋白的微观之美,来自分子和电子超微观世界的美……
施一公开篇以宇宙的诞生与起源引出了人类文明,从宏观视角展现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魅力。
他说,艺术求美,科学求真,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所产生的效应令人叹为观止,科学发现捕捉了人类所有的好奇心以及对浪漫的向往。结构生物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展示出的万千美好,诠释了生命科学的内涵,见证了结构生物学对医学的重要影响。
现场,施一公讲述了将自己专业与艾滋病、心血管疾病等现实科学问题相结合起来的想法,引发了观众们的思考,也让在场听众感受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所在。
互动:对青年的指引 搞科研需要这样的精神
“搞科研需要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互动环节,一位农大学子这样问施一公。
施一公认为作为一位优秀科研人要必备的三条要素是: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当有人问到“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的问题时,施一公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他说,你可以被打鸡血,听一次报告会,看一场电影,你会很激动,热血个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你看看房价,物价,看看周围人,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落于世俗。但是,这都没关系,你只要跟随你的内心就好,跟随自然而然的那个想法去选择去生活。你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啊,也许你会过的清贫,但你不可能给自己说我不想搞科研,你就能真的不去想了。只要你有自己的脾气,这都好说,你就是要有“我不可能不成功,不可能做不到”的自信。只要中国能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这样的脾气,这样的自信,中国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院士简介
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是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