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 大河客户端记者 贺笑天 刘瑶 文图
2015年10月到2016年5月,8个月,245天,5880个小时,15组插画师,3组摄 影师,开始了一场和时间有关的特别实验:用作品讲述老郑州的故事。从5月12日到今天,河南省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名为“查无此地”的插画摄影展,一群土生土 长的80、90后们将与老郑州相关的成长记忆和自己眼里的郑州汇集成一个展览,写就了一封给家乡的情书。
人物名片:
阿北
“95后”学生
想对郑州说的“情话”:西郊是个“江湖”
这座城市在改变,人们也在改变,一切都在慢慢变好。遗憾的是,在大家还没有学会好好告别的时候,一切随着时间,流逝为曾经。欣喜的是,故事却总也过不去,比如男孩子们口口相传的“漂亮姑娘出没地图”就能成就一段江湖。
“西郊人文东西特多,蛮江湖的。”喜欢上西郊,阿北说,也就是最近的事,“一个地方没有被你喜爱,是对它了解不够多。”
荥阳长大的他来郑州市区上学,最烦的就是天天修路。然而在二砂实习之后,交了不少80后、90 后的郑州“土著”朋友,他决心用摄影作品,给具体到西郊的郑州,“写”封情书。他花了几个月时间重走了一遍西郊的地标,国棉厂、二砂、老厂房,都在他的镜 头里用一种怀旧的色调呈现。
“听说二砂这个文艺的潮地儿都要改造了,郑州真是越来越快,所有你当下看来新的东西很快都会成为回忆,查无此地。要趁着还存在,用照片留下痕迹。”阿北说。
人物名片:
小K无穷
“85后”,自由插画师
想对郑州说的“情话”:离不开
多年之后,所有的故事都会变成下酒菜,而时间越久,你越理解这座城市的胸怀和温柔。
小K是郑纺机大院长大的孩子,她这回参展的4幅作品是比照着老照片创作的插画,最得意的一副就 是红色砖墙的郑纺机老家属院。“姥姥家还在那儿住,每次回去都能回忆起来小时候的生活。”令她印象深刻的郑纺机蓝色工装,在她的作品里也成了一片蓝色的海 洋。这些最鲜活、直接的生活点滴和来自于一砖一瓦的微小记忆,必须土生土长的“老郑州”才能准确还原。
小K说,对郑州的情很难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像她离不开家和父母,就像她敏感又执着地热爱着老的物件和家具,那里装载着她成长的过往,和一切触动回忆的契机。“对郑州的感情太深,太多记忆割舍不掉,也许等我们做好准备去回味她欣赏她时,她,也许真的成为了‘追忆’。”
人物名片:
章小鱼
85后”独立插画师、产品设计师
想对郑州说的“情话”:我可以烦你,但不允许别人说你不好,离开你我还是会想你。
生于80后的章小鱼,打小在郑州长大,儿时的生活圈子,跑不出金水区和管城区。
翻出父母年轻时的老照片章小鱼发现,离不开的主题,是马路和自行车。“听爸妈讲,那个年代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就了不得了!”章小鱼说,她上学那会,代步工具也是自行车,在绿荫下骑车的时光很难忘。
在章小鱼的记忆里,儿时最常去的地方,除几大公园外,就数电影院了。“现在的影院和以前的感觉不同,就连老式影院,里面的装潢也都是全新的,甚至有些已不复存在”章小鱼说。
“绿城郑州”这个名字叫得很响亮,当年章小鱼也以它为荣。“郑州的树很多,稍不注意还会被白鹭的粪便浇一头。”而这一切,在她上高中那些年变得陌生了。“沿街不少梧桐树都被砍了,有些舍不得。”章小鱼感伤地说。
“自行车”、“电影院”、“绿城”三个关键词是章小鱼给郑州写的标签。在查无此地插画摄影展 上,她也以此为轴,从构思到创作,耗时半个多月,终于交出了一系列勾起回忆的插画作品,“只希望能把那些可以保留的继续保留下去,不要在若干年后,有些地 方真成了‘查无此地’了。”章小鱼说。
人物名片:
MistWalker
“85后”,UI设计师
想对郑州说的“情话”:希望郑州越来越好,一步一步慢慢的,不用太快。
时代在变迁,城市公交车型变了又变,但在郑州中原路上,102路公交站牌却始终都在。
“家门口就是102路公交站牌,小时候经常坐着它去碧沙岗公园和绿城广场玩。”可以说,郑州男孩MistWalker的成长,一直都有102路公交车的陪伴。
在MistWalker看来,102路公交车是最能代表郑州的符号。决定参加插画展时,他最先 想到的,是老式102路电车的“长辫子”。“创作时,我把画面分成两个部分,第一节车厢是写实画法,突出老式电车的特点,而第二节车厢,融入更多的是主观 想法,所以看起来比较抽象,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MistWalker说,他只是想把那些模糊的记忆通过画笔表达出来,“或许已经消失的东西, 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
就业前,MistWalker有机会去北上广一线城市发展,但他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有种叫归属感的东西我比较牵挂,包括家人、朋友,还有郑州城。”MistWalker说。
“查无此地”引发观众共鸣:寻找归属感,重回老郑州
策划展览的番茄青年实验室工作人员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独特的气质和性格,而最有资格来定义一 座城市的,一定是那些真实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他们在这里生活、成长,书写着一段段让人难忘的城市故事。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即是“这些人”眼中的郑州。而那 些停留在过去、再无音讯的记忆,值得反复惦念。既然是写情书,总要寄出的,尽管老的地址地标只能换回“查无此地”的邮戳,这也是此次展览名称的由来。
记者在展馆看到,不少观众都是和主创同龄的80、90后。
读者小刘是一名长期在广州求学的郑州90后,看完展览后显得非常激动。他说很多属于父辈的老郑 州记忆,只能通过照片和故事了解,但展览仍让自己感同身受。虽然看不到上世纪老郑州作为铁路交通枢纽和国家重要棉纺基地时代的繁荣,但今日家乡的快速发展 更让他骄傲。大学的四年间,每次寒暑假回家他都能发现新变化:地铁开通运营,新郑机场T2航站楼的建成使用……毕业后坚持回郑,他说是因为对故乡的情怀太 深重,对郑州的归属感太强烈,“年轻人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在哪里都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与大部分插画作者年龄相仿的小殷看完展览,连连为这些同龄人点赞。小殷说,如今城市生活太浮 躁,这些插画作品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画中呈现的地方,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或许有些地方真的已是“查无此地”了,“现在我有一种冲动,想去还‘健在’的地 方多看上几眼,不想留下太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