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铮 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 夏季风
当物质的欲望在社会横行,一些人耐不住寂寞和清贫,凡事与利益挂钩;在几千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人把“官帽”看得很重。而他,却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他是陆锡芳。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代表,2014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28年来,他甘于清贫,扎根淅川县荆紫关镇的偏远贫困村,播种科技点点星火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28年来,他青丝变白发,两次辞掉副县长职务,把青春和梦想奉献给了桑蚕事业。
2015年8月12日,75岁的陆锡芳突发疾病,倒在了田间地头,离开了他牵挂的、也深爱着他的蚕农。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已扎根在当地群众的心里,已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不朽丰碑!
从繁华大都市到偏远贫困村
暮春时节,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央、省、市媒体采访团的到来,打破了张巷村的宁静。
这是位于淅川县荆紫关镇的一个偏远山村,郁郁葱葱的桑园里,翠绿茂盛的桑树深情眺望。前来采访的记者,久久伫立在一座碑前,这是村民为铭记陆锡芳的辛苦付出而修建的,立碑时间是1993年。
接受采访的村民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禁不住潸然泪下。
陆锡芳是江苏太仓人,那里很早就有“小上海”之称。1964年,他放弃大城市的繁华,从苏州来到了南阳,先后在南阳农校、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1987年春天,南阳提出“科技兴宛”战略,47岁的陆锡芳主动请缨到淅川县进行科技扶贫。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将荆紫关镇作为科技扶贫点。因为这里地处丹江河畔,沿河滩涂多,气候温润,非常适合发展桑蚕业。
然而,当时村民对发展桑蚕业认识不足,各种抵触掀起不小的“风雨”。“为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陆锡芳豁出去了。”张巷村蚕农魏国富说,收麦时节,村民顾不上给桑树剪枝,为不影响桑树生长,陆锡芳头顶烈日,一个人钻到桑园里,拿着剪刀去剪那些比大拇指还粗的桑枝,三天后,他晕倒了,两手磨的满是血泡。
“人心都是肉长的,陆老师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的真心付出让群众很快打开了心扉。”张巷村党支部书记魏振国说,陆锡芳在村里一住就是六年。六年间,群众年收入由原来的几百元增加到2000多元,九成农民的房屋都由土坯房变成了砖房。
1993年,镇里把陆锡芳接到镇上。住到镇上后,陆锡芳的足迹也由最初的张巷村延伸到程洼、麻坑、全庄、山根等十多个村。而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保证桑树的成活率,就成了陆锡芳最为操心的问题。在淅川县农业局副局长刘泓的记忆里,有一件事让他难以忘记。那一年,桑园里出现了大量的桑叶蚊。为摸清原因,陆锡芳夜里独自钻进桑园,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线捕捉了一些桑叶蚊,拿回去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一连几天不断分析琢磨,终于找到了病因……
2010年前后,受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外出务工潮的影响,当地部分桑园出现了撂荒现象,这让陆锡芳忧心忡忡:“淅川是南水北调水源地,需要通过植桑养蚕来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水质安全。”
在陆锡芳的积极建议下,2012年,当地成立了盛坤公司规模化养蚕。三年时间过去了,如今,这个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桑蚕基地已初步建成。
“前年第一批蚕上蔟时,陆老师牵挂着蚕的长势,非要逐个大棚查看指导。十余里的路程走下来衣服全部湿透,累得坐在最后一个大棚前喘息。”说起这些,盛坤公司董事长段振兰热泪盈眶。
两次辞掉副县长职务
“陆老师为了这片土地,默默付出了他的全部,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程洼村的程康娃是陆锡芳最早培养的学员,他还是《春蚕颂》中陆锡芳的扮演者。
程康娃已经记不清《春蚕颂》演多少遍了,演一次感动一次,演一次对陆锡芳的崇拜和敬仰多一重,“这是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剧目,连剧本都是我们自己写的,虽然水平有限,但字里行间流淌的则是村民心中最深挚的真情。”
那是1987年底,淅川县请陆锡芳出任科技副县长,当时县里主要负责同志相继找他谈了话,文件也印发了,但他最终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群众养蚕的积极性刚调动起来,如果走了这儿就没人管了。1995年,唐河县邀请他担任科技副县长。考虑到组织上的安排意图,加上淅川县的桑蚕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陆锡芳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淅川。当时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兼顾淅川,每年要回淅川指导桑蚕生产10次以上。干了不到三年,他还是放心不下桑蚕产业,再次辞去唐河县科技副县长的职务回到了淅川。他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喜爱的事业是桑蚕,只有在农村才能发挥作用。
28年来,陆锡芳一心扑在事业上。荆紫关镇正乡级干部魏国锋说,1998年,陆锡芳在一次出差时因车祸而造成重伤,不得不到上海接受治疗,手术前嘱托前来看望的乡亲们说:“如果手术有啥不测,就把我的骨灰埋在后山坡,让我看着乡亲们把蚕养下去。”
他的心与土地紧紧拴在一起
得知丈夫陆锡芳去世的消息,妻子陶宛良带着家人从太仓匆匆赶到淅川,一见到遗体便痛哭不止。“他事业心强,劝他回家歇歇,可他总说这儿离不开他,再帮带几年等人们都掌握技术了再回去。”陶宛良哽咽着说。
由于夫妻俩终日忙于工作,儿子陆松雪没能考上大学,直到现在还是当地的一名临时工。
张巷村的老支书聂福彦说,一个烂箱子,一张破床,一双草鞋,就是陆锡芳的“装备”,从外表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资深的科技工作者,农民本色让他的心与这片土地紧紧拴在一起。
陆锡芳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不停地奔走忙碌着,2015年8月12日上午11点多,他来到28号大棚前,同正在干活的蚕农亲切交谈,嘱咐要及时除草,做好中秋蚕催青前的准备工作。12时08分,他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一下子倒在了桑蚕基地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陆锡芳逝世后,淅川县沉浸在一片悲痛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哀悼。淅川县委号召全县干部群众向他学习;淅川社会各界纷纷表示要以他为榜样,踏实做人;麻坑村群众自拍自演了曲剧《春蚕颂》,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怀念……
天地有大美,于平凡处得。心中有大爱,在内心处藏。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说,陆锡芳爱事业胜过爱生命,爱群众胜过爱自己,他不图名,不图利,他忠于事业,他甘于清贫,他无私奉献,他是“三严三实”的典型代表,他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鲜艳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