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报道: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综述之一:精准扶贫 啃下“硬骨头”
□本报记者张海涛
曾经,贫困在古老中原刻下深深印痕。如今,贫困的阴影正在快速消退。2015年,全省又有120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我省近年来紧紧握住发展这把金钥匙,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开启了一条稳固长效的脱贫之路,描绘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原样本。
夯实基础破瓶颈
内黄县亳城乡河村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传统,但以前村里道路不好,常常出现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的情况。
河村的情况不是孤例,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许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省近年来不断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3.5万公里,预计到2019年全面完成交通运输扶贫任务,实现所有贫困村通路、通邮、通班车。
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河村修建了5公里多的村内道路和产业园区道路,村里的蔬菜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先进村的嬗变。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水利条件也不可或缺。我省贫困地区分布与水资源禀赋高度相关,很多地方穷在水上,脱贫的出路和希望也在水上。
“肖庄地处山区,发展农业和旅游,没水肯定不行。”确山县竹沟镇肖庄村第一书记邹根中说。眼下,几道新修的拦河坝蓄积起更多致富希望。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下达水利扶贫资金200多亿元,兴水利除水害,为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通过一根网线,偏远山村就能联通世界。我省近年来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实施的“信息扶贫”计划,争取行政村通光纤率达97%以上,让千家万户驶上致富信息高速路。
开放招商带动强
在国家级贫困县兰考,经过多方努力,2015年多个超亿元项目先后落地,全县合同投资额达到84.9亿元,禾丰牧业、格林美等多家上市公司企业效益喜人。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7.9万人降到7000多人,完成扶贫总目标的91%。
大河有水小河满,一村一户的发展状况,往往与一个区域的发展紧紧相连,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和依靠。兰考县招商引资促脱贫的实践,为此写下生动注脚。
近年来,我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创新招商模式,一大批优质项目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许多贫困地区壮大了经济基础、培育出主导产业,家底越来越殷实,扶贫攻坚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河南是人口大省,转移就业也是群众脱贫的重要途径。招商引资为贫困群众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在家门口上班挣钱变成了现实。
鲁山县梁洼镇一片荒坡上,如今安放着数万张太阳能板,漫山遍野,蔚为壮观。
这是该县引进的光伏电站项目,已经并网发电。县扶贫办主任马源举介绍,鲁山利用荒坡面积大的特点,引进了240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为贫困乡镇提供3.6万个工作岗位。
招商引资为各地打造了经济新引擎,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对贫困人口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带动作用。随着我省开放招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将越走越快。
特色产业拔穷根
栾川县养子沟以前交通不便,村民生活闭塞穷困,但养子沟有值得开发的特色资源——秀丽风光。
像养子沟一样,我省许多贫困地区守着资源过穷日子,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上不去,成为专家学者眼中“富饶的贫困”。要想改变这种处境,必须转换思路,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产业巧致富。
近年来,栾川县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的特色产业,山区群众围绕景区做文章,养子沟几乎家家开有农家宾馆,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全省70%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十二五”以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有20万人实现脱贫。
农村贫困人口多是我省的现实,短期内不可能全部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省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注重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致富,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
封丘县结合自身特点,发展树莓产业,树莓速冻果80%销往国际市场,不仅带动1.5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成立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社,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社旗县李店镇下郭村靠蔬菜大棚“架通”了致富路,村里1700多亩土地变成蔬菜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已发展农户300多户。合作社统一供应种子、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打造品牌,比原来农民单打独斗更有发展潜力。
我省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已与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开启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让农民分享到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行走中原大地,曾经的穷乡僻壤披上新装,贫困的家庭传出欢声笑语。时光的脚步匆匆不息,中原产业扶贫仍将持续发力,书写一份庄严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