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清明时节各地市民纷纷采用敬献鲜花和绢花等方式代替焚香、点烛和烧纸钱等传统形式祭奠先人,寄托哀思。 新华社发
②
图②③4月3日,生态树葬者亲属安葬逝者骨灰后悬挂追思卡。清明节期间,洛阳市首次举行的 “我愿化作一棵树”节地生态树葬集体公益活动在凤凰山纪念园启动。此活动通过推行社会免费公益自愿征集,安葬者采用不留名、不立碑、骨灰不保留,使用降解 骨灰盒落葬,达到骨灰自动分解、回归自然、土地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黄政伟 摄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历史。人们在清明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知死乐生,追寻春天新的希望。
回归自然生态安葬理念渐入人心
伴随着2016只“平安鸽”的放飞,“北京市2016年骨灰撒海清明公祭仪式”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骨灰撒海纪念碑前举行。数百位骨灰撒海亡者的亲属来到这里,表达对魂归大海的亲人的思念。
近年来,骨灰撒海在北京市民中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卫东介绍,自1994年到2015年,北京共举办339批次骨灰撒海活动,1.37万余份骨灰投入大海的怀抱。
上海从2006年开始研究推广小型墓和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式。通过不断努力,上海葬式结构已经悄然改变。2015年,上海市民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已达41%。
湖北各地大力推广节地生态葬。武汉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介绍,武汉市1997年开始探索树葬,如今树葬渐为市民接受,仅孝恩园陵园就有树葬逝者4200人,成为武汉市最大的树葬公墓区。
今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市民实行生态殡葬。节地生态葬是推动殡葬改革向更环保、更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文明守护清明绿色祭祀渐成风尚
记者了解到,一些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悄然兴起,社会各界正在用文明守护清明。
亮马河畔,新发出绿色的柳枝上系着一串串千纸鹤。老人们组织起来,朗诵诗歌缅怀英烈;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河灯放入水中,这是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开展的清明文化节上的场景。
2日是清明小长假首日,武汉14家经营性公墓迎来98.8万市民祭扫。记者探访发现,鲜花祭扫市民明显增多。
广州市今年继续大力倡导无烟拜祭、鲜花拜祭等新型祭扫方式,银河烈士陵园今年专设了约350平方米的无烟拜祭区,并免费提供鲜花、爱心卡、黄 丝带等拜祭用品供市民取用。3日,还有市民在此偶遇前来拜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我们已经连续五六年在无烟拜祭区祭扫了,这种方式很好。”他说。
今年是南昌市扫墓人群最密集的瀛上墓区实施全面“禁鞭禁燃”的第三年。2日下午,记者在墓区看到,绝大多数市民自发不带香烛、鞭炮、冥币等纸扎祭祀品进入园区。路边小摊贩的祭祀品也已更新换代,除了受欢迎的鲜花和纸花,还有黄丝带、小型花圈等。
网络祭扫渐成风潮,网上祭扫市民越来越多,为满足市民不同需求,湖北不少陵园今年还推出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
只要追思情感在,一束鲜花、一篇祭文,便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奠。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不是单纯的祭祖和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拔河、斗鸡、蹴鞠、扑蝶、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时节,踏青赏花是不辜负春光的最好选择。据携程旅行网数据,今年清明,江西婺源、安徽黄山、河北赵县等传统著名赏花胜地依旧人流如织。武大樱花的盛名也让旅客将目光投向了各大高校内盛开的花卉。
清明小长假首日天气晴好,北京市属各大公园的缤纷花卉渲染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玉渊潭公园樱花节、北京植物园桃花节、陶然亭公园海棠春花节等春花活动迎来汹涌“赏花人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数据显示,2日各大公园游客量累计突破50万人次。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清明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的清明都会形成短途出行和国内赏花踏青旅游的小高峰。而这也恰恰说明,清明节不只是哀思之日,也成为一个富于生活情趣,裨益身心健康的节日。
(据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