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汝南县残疾人脱贫之路
记者 刘仁忠
“让残疾人和普通人一样,畅享幸福人生!”这是汝南县委、县政府对全县5.7万残疾人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以来,汝南县残疾人状况不断改善、素质普遍提高,服务残疾人能力进一步增强,残疾人城乡医保、新农合参保率达99%,城乡社会养老保 险参保率达96%,6200多名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连续5年被省、市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并成功创建了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县。
找准定位:用政策“强势”保护群体“弱势”
“贫困残疾人脱贫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和普通贫困人群不同,残疾人就业难、收入低,脱贫难度较大。只有在‘精准’上下功夫,用政策的‘强势’保护、扶持群体‘弱势’,才能走出脱贫之路。”汝南县委书记彭宾昌说。
近几年,汝南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方案》、《关于切实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将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纳入全县十项民生工程,为残疾人织牢保障网。
目前,经过财政、民政、住建、扶贫等部门协作,汝南县已将7520名困难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为400户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为3300多名白内障残疾人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并被命名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示范先进县。
真抓实干:基层党组织担起“当家人”角色
早在2013年,汝南县就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把助残扶贫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大局。几年来,该县先后有298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和1.7万名党员与11934名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
宋庄是汝南县一个远近闻名的“温室大棚”村。早些年,村民靠种反季节蔬菜发家致富,如今村里别墅成排,小汽车200多辆。说起残疾人夏新华的发展势头,连搞大棚起家的村党支部书记付长运都赞不绝口。
“这人头脑非常精明!”付长运口里的这个精明人就是夏新华。最早夏新华跟着村里人学习大棚技术,成熟起来后,不仅自己拥有6座蔬菜大棚,还成立 了建造大棚的专业队伍,全机械化作业,10座、20座大棚,不出3天就能建成。过去被人瞧不起,现在可是残疾人里面的大能人了。
付长运对村里的贫困残疾人脱贫很有信心,他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占地一亩,种上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一年毛收入三五万元不成问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一座大棚就能让他脱贫。
“过去,残疾人苦于贷款难,往往靠熟人借款,现在村集体作担保,如果将来还不上,由村里来负担。”付长运说。残疾人扶贫不是修个路、打个井的事,而是要因地制宜,找到一个成熟的脱贫项目,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大有作为。
苦练本领:增强残疾人自身就业创业能力
汝南麦草画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精美、造型简约,市场前景广阔。这也成了汝南县残疾人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在汝南县产业集聚区,袁月英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一片繁忙:10多名妇女在专心致志地进行着麦秆的浸泡、熏蒸、漂洗、剖平。“麦草画是全手工制 作,麦秆经过加工处理,再按照图样剪贴,经过培训,残疾人上手不费劲。”公司总经理袁月英介绍,为了方便残疾人,公司采取“基地+农户”的扶持形式,残疾 人不出家门就能上班,公司负责运送处理好的原材料,再收回成品。
袁月英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还有另一个身份: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几年来,这家公司已累计培训残疾人上千名,就业率在95%以上。
“学会一门实用技术、找到一个致富项目,是残疾人脱贫的两大法宝。”汝南县残联理事长罗方说。
企业带动:残疾人成功典范回报社会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是难上加难。三门闸街道办事处胡国印在创业的路上折腾了两三个来回,仍是血本无归。就在这个时候,汝南县残联帮他争取到 20万元残疾人扶贫贷款,并注册了汝南县金源福利基金粮油加工厂。如今,胡国印的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工人120多人,年产值2200万 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胡国印成功了,可他没忘和他相同命运的残疾人。工厂经营伊始,他就主动要求安排残疾人就业。大石村村民张玉文、张兰芝夫妇都是 残疾人,丈夫耳聋,妻子肢残,生活十分困难。胡国印主动让他们到自己厂里工作,工资从最初的1200多元,到如今拿到2800多元。如今,张玉文、张兰芝 夫妇家境好转,住上了新房,儿子也娶到了媳妇。后康组村民康金成,早年离婚,肢体残疾,和父母还有体弱多病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家4口人,仅靠种菜为生, 生活十分艰难。胡国印找到康金成,由他出钱建塑料大棚,帮康金成搞科技种菜。胡国印还帮助自己所在的居委会成立了蔬菜种植协会,建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至 目前,该种植协会共发展蔬菜种植1500亩,亩产效益达8000元,合作社吸纳残疾人16户,帮扶8户残疾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