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堆成小山的麦粒,的哥闫新来忙活得更加起劲
从福建厦门到河南西华县,地图上的距离是一千三百多公里,尽管横跨大半个中国,却丝毫阻挡不住62岁的哥闫新来回乡收麦的脚步。
又到一年麦熟时节,故土难舍,麦香绵长,一波波在外奔波的河南人,如候鸟一般从天南地北回归中原大地。在他们心里,外面的生活再舒适,也比不上家乡麦收时节新面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香。
6月3日,河南西华县的天气晴好,室外最高温度达到32摄氏度,这是收麦最理想的时节。一大早,闫新来就和同村村民、亦是同行的樊军亭、陈伟一起到田间地头,为当天收麦做准备。
闫新来的家在河南西华县艾岗乡潘南村,艾岗乡全乡人口4.3万人,仅在全国各地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就有8900余人。
▲尽管机械让麦收变得简单,但是在外务工的人还是愿意回到故乡亲力亲为
在厦门开出租车20年,闫新来和妻子、孩子们也已经成为新厦门人。然而对于家乡的土地,闫新来有着怎么也不能割舍的眷念。麦子熟了,家里的13亩地让闫新来宁愿舍弃几千元的工资,也要回家亲自收麦。
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地里,走上两趟,脱壳的麦粒就如流水一样泻进一旁准备就绪的拖拉机里,金灿灿的麦粒映着闫新来黝黑的脸庞,格外明亮。
摸着新收的麦子,闫新来向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按1000斤小麦算,一斤小麦收购价1.15元,闫新来家里的13亩地麦子的卖粮钱也不过是他在厦门开出租车一个多月的工资。
“我们回家收麦不是为了钱,这是一个仪式,我没忘记我的故土,我牵挂着这里的一切。”43岁的陈伟在苏州做的哥,在他看来,家乡有父母、有土地、有粮食,在外打拼的他心里才踏实、不慌张。
▲满载而归,的哥樊军亭脸上的笑意藏也藏不住
“过年有的时候忙,我可能不回来,但是麦收是一定要回家乡的。能吃上一口自家地里的麦子蒸出来的手工馒头,那是多大的福气啊。”看着丰收在望的麦田,在厦门开出租车的樊军亭尤为感慨,作为在外的河南人,他最怀念的就是家乡的胡辣汤、水煎包,还有母亲亲手做的馒头,“都是家的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
眼下,中原大地一片金黄,麦收时节,也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对于那些缺劳动力的家庭,河南西华县艾岗乡党支部书记何付杰介绍说,各村都成立了帮扶工作队,只要有需要,村里会帮助联系机械、甚至将收好的麦子送上门。
如今,农业机械化让麦收变得高效、快捷。从6月1日普遍开镰,河南西华全县的麦收工作也将在十天左右的时间结束。然而,家乡的一片麦田,仍牵动着不少游子的心。
“实在回不来的老乡请放心,家里我们会帮忙照顾好,就希望你们在外面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空了常回家看看。”通过记者的镜头,何付杰代表家乡人对外出务工的老乡送上最朴实的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