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集中心小学坐落在离郸城县城25公里的汲水乡刘小集村西头。走进校园,整齐的建筑鲜艳如新,松柏青翠,繁花似锦,标语版面,处处育人,偏远 的学校却吸引了587名学生,每年都有省内外教育同行到校观摩学习。2015年12月30日,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副主任李海龙在学校调研后说:“刘小集小学 放在全省也是一流的!”
“刘小集小学现象”也曾作为郸城县教育系统校长、教师培训时研讨的重要话题,结论是:“刘小集小学现象”背后,饱含着传奇校长李可明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带头捐钱带头干,流血流汗建校园,学校是他的全部
“刘小集小学是我的一切,是我人生的全部。”李可明说。1988年,李可明在学校破烂不堪、学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当了校长。第一件事就是与学校 班子商量:带头捐款改变学校面貌。当时他每月工资才110元,上有七旬老母,下有三个上学的孩子,是妻子拿出了给母亲买药和孩子上学的1000元钱让他捐 给了学校。带着全校老师捐出的9654块钱,李可明和会计到花木场购买苗木。为了省钱,就趁熟人拉水泥的车捎回来。车辆中途转到虎岗乡运煤,他和会计帮人 卸下一车水泥,装上一车煤,一直折腾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才将花木运回学校。途中天又下雨,本来就拉肚子的李可明两次拉在了裤子里,勉强支撑着把苗木卸下后, 他就晕倒在地上。
1999年的暑假,学校教室年久失修又漏雨了。李可明东奔西跑,做群众工作,向干部诉求,从乡、村争取到翻盖24间教室的资金。由于经费紧张, 学校要承担24间新教室地基的开挖任务,9间教室、6间厕所、200多米围墙、8个花池的拆除和100多棵花木移栽,也要由学校完成。李可明带领教师们冒 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温,挖土、垫路、拆墙、搬砖,仅挖地基就出土1000多方。期间,李可明积劳成疾,两次住院。但是李可明心痛的却是老师,看着老师们浑身 上下满是灰土,就提出给每人一份报酬。教师们说啥也不要,说:“校长,你不也一样吗?日夜操劳,几次晕倒,你要报酬了吗?”看到这样好的老师,李可明留下 了感激和欣慰的泪水。
学校建好了,李可明却真的病了。“内耳眩晕症”、“心脏神经官能症”和“湿溢症”,总感觉头晕目眩,呕吐难受,浑身发软,迈不开步子,要靠妻子 搀扶着去学校。从家到学校不到一里的路程他常常要走一个小时。明知道劝他不行,有人就劝他妻子:别让他去学校了,治好病再去。“他的魂在学校,人在家是待 不住的!”妻子最了解他,默默地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就这样,他病了几年,却一直坚持工作。在28年的岁月中,从青丝到白发,李可明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 学校,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学生。
立德立行做引领,细做细成抓管理,师生是他的亲人
李可明常讲,人生在世,无德不立,立德先立孝。“刘小集小学的老师,就是要忠孝两全。”
李可明的母亲94岁去世。在母亲的最后四年,李可明夫妇日夜陪伴母亲1460天,他和母亲一双筷子吃了四年饭。“母亲一直到老没打一针,没吃一片药,直到她最后晚上吃完饭,安详地睡着了。”讲起母子情深,59岁的李可明仍然会泪流满面。
李可明常说:“没有对一粒种子的培养,就没有和抱粗的大梁;没有一砖一瓦的奠基,就没有万丈高的楼房。”抓细节规范行为,把行为积淀成习惯,让习惯结晶出文化,让刘小集小学走出去的学生一个比一个有出息,是李可明带领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路线。
教师每天10件事,班级周量化、教师月量化、学期综合量化、全年总量化,班级小主人工程、听评达标课、为优秀教师办光荣榜送喜报制度等十项管理 机制,使学校得以持续发展,学校成了教师工作的家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就拿“教师每天10件事”来说,包括7:30前来签到,上好课前辅导,做好卫生指 导,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下课班内看护学生,上好课间操,吃饭带好班,做好午间辅导,放学护送好路队,值班教师带好住校生等。做好这十件事,再加上班级“小 主人”工程的帮扶和管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28年来,刘小集小学从未发生一例安全事故;无论什么时间走进校园、走进教室,看 不到一片纸屑;盛开的鲜花、茂密的菜地没有一处攀折、一处脚印;操场边、校门口大路边,地里的小麦和大豆从春种到秋收,没有一棵被人为损坏。刘小集小学走 出去的学生一个比一个出息。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慧平、北大毕业的李泰,每次回家一定到小学里看望李可明。“如果没有校长当年的教导,我们不会有今 天。”
李可明倡导学校人文管理,老师、学生和家长说的最多的是校长对他们的贴心关怀和帮助。
“要多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三年级数学教师李红言谈到李可明给她指导课堂时说。
谢宝玉老师最难忘2013年冬,那年孩子刚满一岁,因病住院近1个月,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之下,谢老师终日愁眉不展。李可明主动拿出10000块钱让他安心给孩子看病。现在讲起来,谢宝玉还难掩激动:这可不仅仅是一万块钱哪!
2014年10月,教师杜蒙丽持续一个月总是夜晚发高烧,李可明知道后二话没说,叫来出租车,让自己的妻子陪着她到郸城县人民医院检查、治疗。 出院后,李可明和妻子多次在家里把饭做好给杜蒙丽送到学校。“李校长和我们就是一家人!”说起这件事,杜蒙丽总是满脸感动。一年级学生李晨旭的奶奶杨大 娘,提起李可明几次送孙女到家的事,赞不绝口。六年级数学教师付钦玉说起和李可明一起为住宿学生烧热水洗脸、洗脚的往事,满脸回味的喜悦。
近两年,李可明的孩子陆续就了业,经济条件好了些,他每年都会拿出工资的20%合计一万元以上,对优秀学生、困难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教师、学生和周边的父老乡亲,谁家有困难,他知道后一定会全力帮忙。
淡泊名利扬师德,善始善终铸校魂,精神堪称丰碑
“要钱不要工作,要工作不要钱。”1998年,郸城县教师进修学校邀请李可明给全县校长培训班讲课,第一节课的第一句话,他这样说。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28年来,分到学校的先进荣誉,李可明都是主动让给老师们。在实行浮动工资期间,李可明都是自认三级工资。乡镇范围内的会务、公差,他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近年来,学校的奖金他也坚决不要,把一切都让给了老师。
28年来的校长,李可明始终严格执行校务、财务公开制度,按月公示账目,阳光操作,接受师生监督,先人后己,清清白白。
李可明最心酸的是2004年11月24日。那天,他和妻子准备了100块钱到县城参加侄子的婚礼,在外地上学的大儿子也回来了,见到他开口要生 活费。可李可明的口袋里再也掏不出一分钱,还是孩子的舅舅拿出200元钱解了围。此时,李可明已经在学校当了6年会计、15年校长啊!
李可明神奇还在于他能化普通为神奇。无论是本地教师、外地教师,特岗教师、支教教师,年长教师、年轻教师,哪怕是在外校不思进取的老师,只要来 到刘小集小学,逐渐会变得积极进取,有的还成了骨干教师、优秀教师。2008年以来,刘红言、李平、付钦玉、谢宝玉4名教师先后被评为郸城县十佳师德标 兵,李可明和李福荣还被评为周口市十佳师德标兵。2010年,时任郸城县教体局副局长的刘现营到学校调研后评价说:“刘小集小学的每个教师都能当师德标 兵。”
李可明知道自己早晚要退休,他十分注重学校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他们一起谋划工作、谈心研讨,手把手传授辅导。李平、谢宝玉、付钦玉、刘红言等一批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周口日报》曾以《李可明——教坛管理常青树》为题,报道其先进事迹。
李可明好像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谈起学校的发展,他雄心勃勃、信心满满:近期目标是30连冠,中期目标是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小学,长期目标是把学校办成周口市乃至河南省一流的小学。“让农村孩子受到比城里孩子还好的教育!”
刘小集小学先后获得河南省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学校、周口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周口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周口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 138次先进单位称号。李可明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百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周口市优秀校长、周口市十佳师德标兵、郸城县优秀校长、十佳校长、十佳师德标兵等。
“在以后有限的教育生涯中,我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和信仰书写教育人生的篇章。让更多的孩子有出息,让父老乡亲看到幸福生活的希望,做一个无愧的党员和教师!”
纯粹执著、大智大爱的李可明正和他的老师们坚定地走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教育之路上……
(张本宝 安稳 刘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