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教育部昨天举行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发布会上获悉,自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一年多以来,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今年已按要求全部调减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将减少到35个,减幅63%。同时,明年,安徽、福建等8个省份将开始在高考中使用全国卷,全国卷使用省份达26个。
评估
高教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
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由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邬大光介绍,根据评估,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预定36%的阶段目标。
从录取率来看,评估显示,2000-2014年,高校录取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录取率由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
评估还指出,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后,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对比2000年与2014年,中西部高校从544所增长到1363所,增加了近1.5倍,中西部高校数量占全国的53.9%。14年间累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招生92万人。
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评估引用国际排行榜予以说明。英国QS“2015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前400强中有58所中国内地大学,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前50强中有7所中国内地大学,入选学科总数位列全球第五和亚洲第一。在“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大学百强大学达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傲居亚洲之首。
热点
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表示,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从总体情况看,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如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促进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公平等;一些原来受制于高考制度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始“破冰”,如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推进选课走班、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等;一些更加多样化的科学选才举措开始“破土”,如高校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科目要求、更多的高校招生录取探索使用综合素质档案等,高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对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王辉介绍,目前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进展,高考加分得到减少和规划,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减少到2018年的35个,减幅高达63%;同时,增加使用全国卷省份的任务基本完成。辽宁、江西、山东3省份2015年已使用全国卷,安徽、福建等8省份已申请2016年起使用全国卷,全国卷使用省份从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016年的26个。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实施方面,除了浙江、上海已经发布方案外,包括北京在内的其余29个省、市、自治区均已经形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方案基本成熟,相关备案正在抓紧推进。”王辉说,下一步我国将全面推动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落地,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修订教材加大高中课程选择性
为了保证教材、课程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协调,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全面修订高中课程,“从课程方案的设置,到每一门课程的标准,每一科的教材,都要全面修订,加大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满足改革后高考‘选考’的要求”。
同时,申继亮还透露,要大力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选课走班”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将出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纲要,使学生成长与学校管理相配套,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申继亮表示,希望能给普通高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也要求各高中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也坦言,全面修订高中课程,将对师资配备产生较大影响,设施设备、校舍等可能不够用,之后均加强投入保障。
建议
未来招生向高职应用型本科等倾斜
邬大光同时也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矛盾,比如教育经费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等。评估组建议,未来高等教育规模应从原先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高等教育招生的增量继续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进一步简政放权,释放高校的办学活力,同时,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与教育经费投入挂钩制度,加快引导高等教育分类设置,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
京华时报记者 张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