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凯
“俺镇里在鸡王社区新建了村史馆,邀请你来看看这些老物件儿。”刚到周末,记者就接到孟庄镇负责人的电话。
驱车上南绕城高速换郑新快速通道,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鸡王社区。
黑白电视机、缝纫机、老式纺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在村史馆里重现风采。“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院子,大伙儿总有些不舍。社区就专门搜集各种老物件建设村史馆,让俺村也能有历史传承。”同行的社区干部贾俊民一路介绍。
“要我说啊,建村史馆,就是要提醒咱不能忘本。”听见贾俊民文绉绉的介绍,正看展览的居民王栓喜接过话茬儿:以前家家户户种地为生,“临着省城,照样受穷”;现在大家不但住上了高楼,还能在家门口工作。“就拿俺家来说,俩儿子在华南城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老伴儿和儿媳做保洁,一个月1800元。搁从前,都不敢想!”
王栓喜的话一点不夸张,如今的鸡王社区,通了公路、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家家户户有宽带;有公共服务中心、学校、警务室、卫生室、超市、文化活动室,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跟省城的高档社区没有差别;与社区一路之隔的华南城,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城,可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两公里外的孟庄镇农民创业园,吸引了总理到访,点赞该创业园真正把农民带上了致富路。
好日子不全是吃喝,精神文化这一餐也得管饱。社区里,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文化活动中心一应俱全。“大伙儿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家门口从农民变身市民的,不止鸡王社区的居民们。刚刚过去的2015年,郑州累计启动大棚户区改造359个,回迁群众42.6万人,基本实现围合区域内及县城、产业集聚区、组团新区规划区范围内村庄拆迁改造大头落地;过去的五年,全市1994个行政村已有1107个被纳入“四类社区”建设,回迁群众1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