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逆袭成“国手”
林春泷家在广东揭阳农村,中考落榜后,他无奈踏上打工路。做过印刷工人,学过会计。打工生涯异常辛苦,他没有坚持下来,半年不到,就辞职不干了。
“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没人看得上你。”林春泷说,屡屡碰壁后自己回了家。
“父母整日辛苦,还因为我抬不起头。我觉得不能这样活着,我要学一门技术,减轻家里负担。”2012年,在家人的劝导下,林春泷走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就读机电一体化专业。
“见到机械设备就莫名兴奋。”林春泷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机械,小时候自己拆收音机,把遥控赛车拆了做汽艇。以前上课,他瞌睡连天,到了技校课堂,“瞌睡虫”再没找过他。他沉下心,参加学校计算机辅助设计培训班,钻研学习普车、普铣和电装等操作技能。入学第一学期便取得全班第1名的好成绩。
2014年,成绩突出的林春泷代表学院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一举拿下省数控铣大赛第3名。随后,他参加了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全国选拔赛,获得数控加工方向第1名,进入国家集训队。
集训期间,林春泷刻苦训练,多次阶段性考核获得第1名。他成为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数控加工选手,代表国家远赴巴西,创造历史。
“世界冠军”变身“工匠”
载誉归来,林春泷加入航空工业导弹院。他拜“大国工匠”鲁宏勋为师,加入其班组。
“只要扫两眼,我就能记住图纸上的形状和尺寸,再精密复杂的零部件我也能把它生产出来。”
林春泷记忆力惊人,“刀工”更是了得。数控操作对精度要求很高,一般要求误差0.01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分之一。林春泷能用事先编好的电脑程序对机床进行控制,通过人工调试、切削加工等,保证零部件的精度。
即便技艺高超,从学校直接到车间,世界冠军林春泷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比赛是看谁做的更好,有些小的误差不影响高分。生产却不行,有一点误差,这个活儿就废了。”林春泷说。
年轻的林春泷不断在实践中磨炼。有一次他发现,有个零件每次加工完都会造成偏差,需要人工重新测量、修改坐标才能继续加工。他尝试编写了一段程序,改为机床在每次加工前自动校准坐标,重新定位,提高了效率。
“大国工匠”源于专注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林春泷正是这样一个“完美”追求者。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
“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林春泷说,师傅鲁宏勋身上体现的正是这样的“大国工匠”精神,他一直深受感染,也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学习进步。
“我想去深造,现在知识更新太快了,不学习很快就会落伍。”林春泷说,自己正在准备专升本考试,给自己继续充电。他的目标是也像师傅那样成为“大国工匠”。“知识、阅历、经验都差得很多,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几十年的沉淀才能做到。”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些内容让林春泷备受鼓舞、印象深刻。
“我能取得这些成绩和荣誉,离不开师傅的指导以及整个团队的协作付出,更是国家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重视,让我在五年时间,从一名农村娃成长为技能型人才,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获得5枚金牌,实现“零突破”;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获得15枚金牌。金牌数量从0到5,再到15,这背后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
“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我相信我国选手一定会再接再厉,再创辉煌绩,加油!”林春泷举起拳头,自豪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