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人物专访

一路诗情写忠诚

2016-03-28 22:48:35   来源:河南人杂志    点击:

河斜云散宵空净,挂缺月,如残镜。雪原幽阔望无边,人马踏留弯径。西山脚下,村庄睡处,犬吠声传迥。征衣霜重枪支冷,队伍寂,心难静。亲人
\
河斜云散宵空净,挂缺月,如残镜。雪原幽阔望无边,人马踏留弯径。西山脚下,村庄睡处,犬吠声传迥。征衣霜重枪支冷,队伍寂,心难静。亲人蓦地到心头,思骋远方乡井。忽圆虎目,杀奔前去,闻得围攻令。
                                                                                                                                                                                ——李栋恒
谐语人生话将军
        时间如一张不堪负重的宣纸,飘然飞逝。带不走的,是一个山乡学童成长为共和国栋梁之材的足迹;涌进心头的是血液,溢出眼眶的是泪水,泪水与心血凝结成一部别具异彩的人生道路,尽管崎岖婉转、千折迂回,可留下的是荡气回肠。他的一生是传奇、是故事、是苦难与艰辛的交织、是笔墨与枪杆的缠绵、是一位戎马倥偬的歌者用大气浓情谱写着的生命乐章、 是一位共和国高级将领无意间闪现出英文巨武的泱泱风采。这个人,就是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总装备部原副政委李栋恒中将。
        李栋恒将军用中华诗词的厚重古韵,书写自己内心深处的豪迈激情。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塑造了他坚毅的禀性,宣纸黑墨间的挥毫更赋予了他儒雅的气派。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栋恒将军诗词书法作品集(四卷)》,是一部内容丰富、流光溢彩的诗词书法集。所选数百首力作,刻画出一个贫苦孩子历练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的深刻履历,歌颂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沧海桑田的振兴巨变。其中数十首在母校读书期间创作,及毕业后所作感恩祝福母校、寄语勉励校友的诗词,更是情透纸背,感人至深!
下面就让我们来巡礼一下他那光辉壮丽的人生轨迹。

一代骄子起航程
        当新中国第一面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他才五岁。整个国家的巨变给地处伏牛山深处的内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那个时候,战争为祖国大地带来的伤痕逐渐复苏,新中国教育的逐步推广,为农家子弟打开了求学之门。尽管家里苦寒,父母还是满怀信心地把李栋恒送进了学校。入学以后的李栋恒拿着语文课本,面孔上、瞳仁里荡漾着烂漫的春色。因为课本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让他感觉到一种创作的冲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因为有了学好文化知识的决心,破旧的教室绝不比宫殿逊色,上学以后的每一天,李栋恒的脸上都挂着盈盈的笑意,文学在他暗淡的童年中给了他最大的抚慰,它使昏暗的灯盏变得熠熠生辉,有了文学,空气里流淌着和谐与甜蜜。
         李栋恒冒着严寒酷暑,伴着青灯黄卷, 日复一日刻苦学习。李栋恒将军的童年时代,贫穷犹如笼罩在他身边的一团金色雾霭。他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过早地揭开生活的迷帐,每当他试图分辨孩童时期记忆的时候,就会发现,尽管贫穷,往昔的时光美好而真实,它如同一条纽带,同此时此刻的他紧紧相连。他不曾忘记,为了充饥,他在半碗开水中撒一些辣椒面, 喝下肚子减弱饥饿带来的痛苦;他不曾忘记,母亲为了供他上学,拖着瘦弱的身躯,到田地里干活; 他不曾忘记,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后,为了稍补学费,寒假与同学王生去牧猪羊, 以挣取每天两毛钱的补助;他不曾忘记, 在他放猪的时候,和猪去争夺一个地瓜被猪咬伤的情景;他不曾忘记,在高中的时候,因缴不起伙食费而在校园中绝望地徘徊了一夜。天道酬勤,吉人多助; 在师友与亲戚的支持下,李栋恒终于顺利地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这所一流名校,从此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衣食无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其冲击苍空的梦想了。
        诗人们通常会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虽然,那些鲜活而生动的记忆来自他生命的最初时光,但是,饥寒如影子一样无时无刻地跟随着他,正因为艰难的童年,才让他和文学结下厚爱,他与文学创作手挽手相扶着走过血与火的道路、痛与饿的关隘。
        穷人家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从村里走向城市的李栋恒虽然满腹才华,但是他骨子里的善良是一生都难以遗弃的东西。在大学的日子里,他默默无闻地生活,学习,用文学缔造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爱别人、爱同学、爱老师、爱自己、爱天下的思想贯穿了他几十个年头。一次考试,让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天之骄子脱颖而出。满分为80分的作文,他竟然得了75分,他的才华难以隐匿了,女同学们用仰慕的眼神偷偷地观察着这位不爱说话的男同学;男同学们甘愿向他请教文学创作与诗词歌赋的问题,但是这位一鸣惊人的大男孩还是默默无闻地在校园内照常生活着,丝毫没有骄傲不羁的神情。从此李栋恒将军身边的环境渐渐有了起色,各科老师对他也重视起来,在他到图书室借书的时候,图书管理员的脸上也堆满微笑。在黄昏的时候,他的宿舍里总是挤满了同学,大家在这屋子里开会学习。李栋恒将军担任的当然是主角了,他的发言缓慢而认真,再激动的事件也是缓缓道来。他不爱说话,不是那种迫切急于融入群众中去的人,可也不故作孤独者的姿态。同学们和他相处得越来越好,大家都保持了相当客气和压抑不住的某种豪气。
         大学是难忘的,因为每个念过大学的人都明白,一个人最年轻的青春韶华永远留在大学里。李栋恒将军感激上海交通大学,感激这所大学里的每一位老师与同学,感激这所大学赋予了他最崇高的人生目标与追求。
         在离开母校的四十多年里,李栋恒将军始终以曾经就读过的上海交通大学感到荣耀,以回报母校为理想。人们常说,孝道犹如一颗大树的根,只有根扎得越深越牢,才能成为一颗栋梁之材。他满怀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坚守爱国荣校的鸿鹄之志,尽可能多为母校的建设发展和校友的成长进步做出贡献。近年来,他更是情系母校, 关心校友,为母校的发展热忱奔波,尽心竭力。在母校110 周年华诞之际,李栋恒学长带领总装备部各部联合工作组重返母校参加庆典,努力为母校在国防科研试验领域和武器装备建设战线拓展空间、共同发展。2009 年,李栋恒学长被推选为交通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他热心联络各界校友,组织成立了下属能源电力、航天航空、金融投资、信息产业以及船舶和交通运输等分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凝聚校友力量,报效祖国,回馈母校。在李栋恒学长的推动带领下,北京校友会为母校在争取大飞机工程、国家智能电网研究中心等国家重大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戈铁马作干城
         李栋恒同志1970 年携笔从戎,为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他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与才华。当兵后的第一次站岗无法忘记,他身穿笔直的军装, 挎着枪上了岗,那军装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背上沉甸甸的枪告诉自己,国家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的热血沸腾了,在那一刻,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爱国!爱国不是一句空话, 在时间的面前,任何承诺都是苍白的。李栋恒将军的爱国思想伴随着他从一个士兵走向了一位将军。
        李栋恒喜欢军营的生活,军营到处都是干净的,他珍惜这份干净,这里有清水和干净的毛巾, 有整齐的被褥和利落的行装。有时候,他从镜子里打量着自己,他认不出那个精神十足但很陌生的小伙子。这个陌生的小伙子叫他隐隐激动,他从大学校园来到了这个纪律严格的崭新世界。参军是他得到的意想不到的礼物,是命运给他的馈赠,是时代给他的馈赠。他每月把微薄的补贴都寄回老家,用这份微薄的滚滚心意来孝顺亲人。从1970 年3 月份入伍到9 月份, 短短半年时间,李栋恒当上了排长。
         军营的生活丰富多彩,李栋恒特别喜欢拉练,因为在拉练的时候,他才发现军人的真正价值——夜色朦胧,万里苍茫,六合之内悬浮着灰暗的空气,风从天际刮来,吹动着战士们的军装。战士们匆匆地迈着步子穿行着,浑身上下有一种威风凌凌的感觉,探照灯如流动的光明、移动的彩虹,整个部队充满排山倒海的气势,犹如天兵天降降临人间。
        干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丁香的叶子翠绿妖娆,夹竹桃开得分外鲜艳;麻雀的啾啾声如催人泪下的絮语。部队为这座城市增加了阳刚气息。一位将军以这座城市为起点,一步一步地走过世事更迭,一直到他后来调任总装备部副政委这个位置,参与领导了导弹卫星的试验与发射的时候,常常思念起这个与他一生相关的这座美丽城市,在他戎马生涯中又新添了绚烂的色调。 
        如今的李栋恒将军,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英才之代表,他同人民解放军之科技强军可以说是同步前进的。在他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共和国发达的肌体与强健的心脏之搏动。
        四十余年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使李栋恒从一名充满阳光朝气、坚毅果敢的青年学生,成长为建功卓著、文武双全的共和国高级将领。机械化集团军将英雄的血脉熔铸到青年学子的骨髓中,而他也把二十多年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英雄的部队。全军院校改革的宏伟蓝图里,凝聚着他的辛劳和汗水。他又用近八年的光阴,与战友们一起,呕心沥血,探索创新,使武警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临近花甲之年时,他又激情豪迈地投身到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前线,为我国以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国防科研试验任务和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军几十载,他善于积累实践经验,潜心研究国家和军队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在数份重要报刊留有近百篇重要论著。他为祖国的军事和文学事业做出了绝卓的贡献。
        李栋恒将军少年时代在负笈县中,已显露出众的文学才华。不仅是精于数理,当他考入上海交大学理科时,语文教师齐子义老师对他说:“要是我亲弟弟,非让你学文科不可。”事实上,在李栋恒将军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征途中,诗词一直陪伴、激励着他去搏击、奋斗、创造辉煌,从而为当代诗词留下如此厚重多姿的宝贵篇章。李栋恒将军的诗词壮怀激烈,饱含英雄情结。将军偏爱两位古人:岳飞和辛弃疾。两位古人的文思高妙,常令将军爱不释手,而重要的是将军常常禁不住感佩英雄生的勇气和死的骨气。
      《七律·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1973 年): “笔走龙蛇抑郁倾,惺惺相惜字含情。三分未改哀先死,半壁安收叹苟生。名相终难扶昧主,大忠恨不敌奸佞。珠文宝墨交辉映,摹读常教热泪盈。” 将军摹读的是英雄的苦难人生,热泪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千古无奈而迸出。更有《瑶台聚八仙·谒杭州西湖畔岳飞墓》(1977年)一首,为极其动情之作,上半阕以“武穆冤魂,飞重九,讨要玉帝公平”的情境起势,诗意的想象从人间之上九天,可谓气势瑰丽;两位和岳飞有同样人生境遇的春秋古人接待了岳飞的魂灵,舞剑畅饮后便是“问英雄:吾曹史训,何不心铭”的怒和怨。下半阕尽管延续着酒宴对话,但无疑是从诗人视角出发的沉重评说。“河山元元为重,故此赢得了,万世英名”是诗人的英雄观,随后便是对历史的诘问和自我的领悟:“国事谋长,人事却昧阴晴。功臣多死舌剑,切莫以心忠代眼明。”最后则是人生之精神一振:“眉休蹙,待汗青卷展,自有公评。”——八字句“切莫以心忠代眼明”确为文眼,字字血泪,刻骨铭心,而英雄自有英雄的胸襟,汗青终有舒卷之时,磨难时刻蚕眉不蹙,才是世间英杰。
        将军对辛弃疾的仰慕有别对岳飞的感念,终因稼轩是旷古词家,因此将军对他的感怀中多了些文化参照。在《沁园春·读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爱国诗词有感》(1980年)中,作者将几位经典古人聚集在一起,都说他们“一片痴忠,千载坚贞,万世热肠”,但“切莫说、空谈佯楚狂”,终究“诗心直,是民声史鉴”,因此必须“慎勿轻量”,将军“文以载道”的承担意识坚定不移。而《望海潮·辛弃疾词中咏陶渊明或以其自况篇章甚多,读之有感》(1999年),则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这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两人置放在一起,情趣相互印证,志向相互比对,不但是将军的神来之笔,而且是将军与两位古人袒露心曲的“三人行”:“家国忧愁,胸襟块垒,长吟靖节浇平。同步拍肩行。酒罄豆苗少,仍有高情”。诗人持节清高,富淫不屈,词句中传承着千古不朽的英雄豪情。同时,这种豪情对后人的精神滋养也令诗人感叹和珍惜:“千载襟期,百篇珠玉,膏腴寒士精英。”  
        李栋恒将军从缤纷的万象中发挖诗材。并把它升华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体悟,鼓舞人们开拓、创造、前进,时代需要这样的佳作。我们期待李栋恒将军为当代诗坛作出更多的贡献。
        李栋恒将军如同和平时期的每一位军人一样,在他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中,虽然没有战火硝烟的惊心动魄,但是,波澜壮阔的军队建设和变革,一样的激宕人心,一样的充满挑战和风险。无论是当团政委、师政委,治松治散,解决棘手问题,短时间改变面貌,还是当铁军政委,领导建设一流应急机动部队;无论是担任大军区政治部主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有效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是担任总装备部副政委,正确领会中央和军委的决策意图,紧密结合部队实际,不断推动全军宣传文化工作创新发展,在每个阶段、每个岗位,李栋恒将军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也表现出将军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转业军人 到著名作家
下一篇:诚以修身 信以兴企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