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老家在河南 > 正文

老家在河南

张习敬种菜史

2018-07-11 17:55:15   来源:大河网    点击:

        6月,在鹿邑县保健西芹专业合作社百亩种植基地,与鹿邑西芹、娃娃菜有着30多年情缘的张习敬,和记者聊起了他的种菜史。

  掌握建造技术让自己富裕起来

  1982年初冬,19岁的鹿邑县任集乡冷庄村高中毕业生张习敬,与同村人结伴到开封黄河大堤务工时发现,种菜挺挣钱。于是他四处拜师学艺,掌握了温室和日光大棚建造、管理技术。“本来只是想试一试,没承想乡领导那么支持。那可是300张崭新的10元票子!”1984年,张习敬建大棚时,得到了乡里的支持,当时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

  说干就干。建大棚得大地块,张习敬就拿自家好地,以多换少;为了省工钱,自己一天十多个小时不停地干;为了便于管理,就在大棚一侧搭建一个窝棚,寸步不离……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习敬种的一棚芹菜正好赶在春节前上市,得利5000元,还完贷款,家里还盖起三间大瓦房。到1987年,张习敬有了3个日光大棚。

  走产业化之路与村民同致富

  对于创业者来说,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习惯读报的张习敬,一次从报缝里看到了河南省改良美国西芹新品种的报道,亩产可达8000至1.5万斤,他专程跑去买来西芹种子,摸索种植技术。第一年,他只育了1分地的西芹苗,亩产接近1万斤;第二年,发展到2亩,通过合理密植、分期追肥,亩产稳定在1.3万斤以上,品相品质也越来越好。

  “可不能把技术教给外村的,都会了咱们不得喝西风!”听说乡政府要聘请张习敬任技术员,村里的几位老人连夜劝他辞掉这份没有工资的“差事”。“那不中,我看别处比咱这种得还多,钱也没少挣,大家都干了,就形成了产业。”1996年一开春,张习敬和乡里的工作队一个村一个村地开群众会,把有意愿的农户一拨又一拨请到冷庄,现场看,当面学,画出全乡日光大棚分布图,骑着自行车一户户地转,手把手地教,只要种植户有难题,随叫随到,饭可以不吃,家可以不回……不到三年,任集乡大棚西芹发展到5000多亩,很多种植户家里盖起了小洋楼。

  2002年,一位在河北张北县投资蔬菜基地的老乡,邀请张习敬一块发展。“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娃娃菜种子,也见识到啥叫‘论棵’卖菜。”第一年试种,第二年推广,第三年改良品质,错时上市赢得市场主动……2004年,娃娃菜这个新品种,也被张习敬无偿带给任集的父老乡亲,落地生根。

  2009年,张习敬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走蔬菜产业化之路。

  发掘新品种致富路越走越宽

  现在,任集乡成立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近百家,流转土地近2万亩,形成以冷庄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5个行政村的蔬菜扶贫产业园。拥有蔬菜大棚1200座,其中现代化育苗温室6座,配套储存冷库12座。主导产品西芹、娃娃菜、有机花菜、西红柿、黄瓜、小青瓜、冬瓜等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吸引大批客商上门选菜、拉菜。

  “种了大半辈子菜,要想让市场一直认可咱,就得敢干会干善干,永远追求高品质。”张习敬说,去年自己带头尝试种植棚架黑皮冬瓜,今年,又引进绿宝甜瓜和网纹甜瓜“众云20”两个新品种,每棚每茬可带来近万元的纯收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河南籍烈士长眠边疆 18位烈士信息已公布 谁认识他们
下一篇:"如果还活着,就回来看娘一趟" 鹤壁男子离家25年,八旬母亲流泪寻人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