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成安老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郭启朝通讯员程海舟文图
7月4日,家住南阳市镇平县贾宋镇的康合连向大河报热线反映,他已经98岁的父亲康成安有一个愿望,希望有生之年可以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如果人已经不在了,去他的坟前祭拜一下也好,满足自己的夙愿。
老乡家藏身养伤56天
1942年初,22岁的康成安从老家驻马店西平县参加国民革命军第59军180师246团3连。
当年5月,在宜县(湖北省宜城)一次战斗中,康成安所属的团在王家大山、长寿店一线与日作战,狙击敌人两天一夜。部队通知让撤退,康成安抱着枪就地一滚,滚到一道沟中,再起身往附近的竹园里跑,子弹在竹林里乱飞。跑着跑着康成安腰里一沉,被子弹打到,血淌得军装和衬衣都湿透了。康成安被日军击中后腰,子弹从脊梁左边骨头缝里进去,斜着穿过肩膀又出来了,半昏迷中感觉日军摘下他的子弹带和上衣兜里的钱。
清醒后听说部队已经过襄樊了,就设法躲在老乡家中躲避日军扫荡,这时遇到30多岁的王友基(音)夫妇,正巧王友基也在西平当过兵,夫妻俩带着受伤的康成安一同躲到长寿店(今长寿镇)彭家湾岳父家中,每天有鱼有肉的养了56天,能行动后返回老家西平县。
1948年,康成安再次受伤后从部队返回老家驻马店西平县务农,和他一起出去参军的22人只有他一个人活着回来了。
寻找救命恩人帮抗战老兵圆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康成安当了大队干部,白天忙,夜里想,一直没机会寻找。20多年前,他跟随儿子康合连来到南阳市镇平县贾宋镇做生意,现在老了,当年的记忆越发清晰,寻找恩人的念头再也压抑不住。
据康成安回忆,王友基家是长寿店的,12间房子被烧后投奔岳父家。岳父家比较富裕,有百十亩地,康成安养伤的那56天每天腊肉、咸鱼、咸牛肉还有油炸粉条不断。当时那个村只有五六户人家,王友基家里最小的一个姑娘才6岁,名字叫小香,其他人都比自己大10多岁,其他的就想不起来了。
康成安表示,恩人可能早已经不在了,希望恩人的后人可以看到这些消息,告诉他,哪怕是让他亲自去给恩人上个坟,去看看恩人后代也好。
康成安老人不止一次向子女们表达要寻找当年救命恩人的心情。他的女儿康连香嫁到漯河后,一直为抗战老兵志愿服务,并通过襄樊抗战老兵志愿者们寻找王友基和他的后人,却一直没有任何消息。
“从我们内心也想找到恩人的后人,当时王友基一家冒着巨大的风险收治我的父亲,一旦被日本人查出来全家性命都将不保,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康合连向记者表示,如果能找到王友基的后人,要制作一个民族英雄的匾送给他们。
“目前反馈来的消息不太乐观,那里到处是深山老林,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线索都没能进行下去。”康合连说,他们经常通过地图一个村一个村地找,但是时过境迁,寻人工作犹如大海捞针,镇平到长寿镇250公里的路程却隔断了寻人的希望。
但不管什么时候、走到哪里,康成安和他的家人都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寻找救命恩人。如果你有什么线索或者建议,可以联系本报,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帮抗战老兵圆梦。
链接
1943年10月份,已经痊愈的康成安因为找不到老部队,就在叶县参加了国民革命军82师的一个马克沁重机枪连,担任重机枪手。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康成安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进行抗日,多次跟随部队返回襄樊地区,其间又经历了两次生死危机。
在其中一次战斗中,他和战友刚架好机枪,日军飞机就投下来一颗炸弹,所有人都蒙了忘了躲避,好在没有爆炸,捡回一条命。
另一次是1944年2月份,在襄樊河边,那天下着小雪,在战斗中鬼子的一颗子弹把他的钢盔都打烂了,头皮受伤,耳朵也在那个时候受了伤,落下了耳背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