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李瑞宁 |
2015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一年。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深入转型、深层融合、深度洗牌,在这个与信息靠得最近的传媒行业不断上演。面对冲击,传统媒体只能黯然退场吗?面对诱惑,传统媒体人正在纷纷离去吗?面对机遇,自媒体真的迎来了“黄金期”吗?2016年年初回首,让我们触摸媒体融合的轨迹,一探传媒圈之变。
一问:传统媒体的冬天来了吗?
少数传统媒体退场,是优胜劣汰;但整个传统媒体行业,在积极转型中焕发新活力
去年12月17日,西安最低气温零下4摄氏度,而《华商报》深度部编辑室里,显得更冷。作为核心采编部门的深度部,当天下午宣布解散,许多人眼眶通红,有人掩面哭泣。
2015年,一些传统媒体无奈放弃深度报道,一些报纸甚至面临休刊危机。7月1日,有着近17年历史的云南《生活新报》宣布停刊。9月21日,发行了1454期的湖南《长株潭报》黯然离场。10月1日,走过30年风雨的民生财经类报纸《上海商报》退出历史舞台。12月,《外滩画报》在其673期封面,以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宣告杂志将走向终结的命运……
“传统媒体的冬天已经来临”,一些人悲观地感叹。
传统媒体真的已经日薄西山了吗?事实上,传统媒体的现实并没有那么糟。
“当今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日益依赖于信息与传播新技术,而新兴媒体的发展则以传统媒体发展为前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举了很多例子:广告主投放纷纷回归电视市场,国内外广播至今都稳步发展,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停了纸质版又重新复刊等等。“都说年轻人现在不看电视了,其实,年轻人只是不在电视机上看电视了”。
在市场的风浪中,少数传统媒体被淘汰实属正常;更多的传统媒体正在全力以赴,抓住“互联网+媒体”这个更好的发展机遇。
2015年10月,经中央编办批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党报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截至目前,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总数突破7400万,在各类媒体账号中排名第一;根据第三方评估,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全部1000万个公众账号中影响力排名第一;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过1亿,在传统主流媒体创办的新闻客户端中遥遥领先。
如今,作为“融媒体”的人民日报,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已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过去一年,稳居西部地区纸媒发行量第一的华西都市报,以全新“i战略”推进融合发展。资讯、社交、电商、互联网金融四管齐下,推出了掌上四川“两微一端”、社交类产品“成都范儿”、电商平台8小时购物网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从一个单纯的新闻载体,成功变身为信息和服务的综合平台。
去年1—6月,华西传媒集群新媒体业务量同比增幅481%;而《华西都市报》的销量同样稳定,在省内保持领先,80%以上的订户仍每天都看报。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发展,迎来新一轮春天。全方位、多形态拥抱新媒体,传统媒体没有退出江湖,而是寻找到新出路、焕发出新活力。
二问:传统媒体人出现离职潮了吗?
融合发展,给人才流动创造了更多机遇;人才流动,给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2015年,传媒圈另一个颇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传统媒体人离职。比如,《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等等。这些原本正常的传统媒体人离职现象,置于新媒体冲击的大背景下,被放大为“传统媒体人出现离职潮”。
事实上,今年以来,新媒体人的离职现象也时有发生。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百度副总裁张东晨、网易传媒副总裁陈峰……这些新媒体精英离职后,有的仍在传媒业打拼,有的则加盟其他行业,有的还选择自立门户创业。
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炘炘看来,媒体人离职,无论是传统媒体人还是新兴媒体人,都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才的正常流动。而当前一些网络报道,则把这种看得见的变化夸大了。
绝大部分媒体人仍在坚守。《中国青年报》原社长陈小川对此持乐观态度:时代和媒体形态在变,但记者的基因不会也不能变异。记者仍是一个旺盛可延续的“物种”。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传统媒体人跳槽至新媒体,不仅可以为新媒体发展注入活力,也可以让媒体融合变得更加顺畅。
尽管媒体格局在变,但传统媒体依然保持旺盛的人才需求,也依然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追求。
近日,在浙江传媒学院举办的“浙江省2016届毕业生暨杭州市第四届文化创意人才专场招聘会”上,排队最长、简历递交最多的依然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台招聘摊位。《中国传媒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签约工作的926名本科毕业生中,555人前往传媒类单位,所占比重达59.94%。其中,签约单位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出版发行三个传统媒体领域的毕业生占比最高,达39.46%。
同时,媒体学科的教育也与时俱进,力图培养更懂互联网传播、更适合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去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迎来了本科新开设专业——数据新闻报道专业的第一批学生。这些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方式的人才毕业后无论进入传统媒体,还是直接进入新媒体,都将成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
媒体融合发展,对新媒体从业人员也提出更加规范的要求。去年11月,国家网信办为首批符合资质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发放记者证,标志着网络新闻信息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确立,新媒体的新闻生产将更加规范专业。
可以说,融合发展,给人才流动创造了更多机遇;人才流动,也将给融合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三问:自媒体的“黄金期”真的到了吗?
繁华之中,隐忧更深;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自媒体逐渐显露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
一年半以前,《外滩画报》总编辑徐沪生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夜里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上午11点起床,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如今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知名微信公众号“一条”的创始人。
在完成B轮融资后,“一条”的估值已达1亿美元。
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经过3年“爆炸式”增长,自媒体人生产的优质内容逐渐获得了变现能力。“科技每日推送”“十点读书”“大象公会”等一大批微信公号拿到融资,金额动辄上千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自媒体凭借垂直化和分众化优势,给习惯了大包大揽式报道的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选择对象和阅读可能。
大批热钱涌入自媒体市场,大量人才进入自媒体行业,大宗广告盯着自媒体账号,自媒体俨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但繁华之中,隐忧更深。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自媒体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日前,厦门市破获了一起利用微信公众号编造“厦门发生特大事故”、发布虚假信息的案件,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被警方刑拘。在微信公众号中,涉嫌虚假、色情、反动等信息的问题时有发生。
比如,野蛮生长,成长艰难。
自媒体账号成活不易,成长更难。腾讯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经突破1000万,并以每天1.5万个的速度增加;其淘汰速度也超出人们的想象,据不完全统计,年死亡率达200万至300万。一旦粉丝数和阅读量达到一定量级,维系公众号会难上加难,人才、融资、经营都跟不上自媒体的发展。
再比如,责任缺失,监管缺乏。
创建自媒体,人才、资金、管理等门槛较低。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吸引粉丝、吸引投资,不惜偏离客观公正的立场,甚至靠偏激言论扩大影响。而在监管层面,自媒体迅猛壮大,管理往往跟不上发展脚步,导致一些新问题未能及时得到治理。
2014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对自媒体规范管理迈出重要一步。针对种种乱象,该规定明确了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资质,并明确提出: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应当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2015年,《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发布,确保自媒体账号、头像、简介等严守底线;《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出台,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新广告法实施,将互联网广告纳入规范……专家表示,这些规定正在发挥更大作用,引导自媒体健康有序发展。(于 洋 关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