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企业的代表委员都带来了哪些河南好声音?对于行业发展,他们有哪些规划和期许?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得到哪些政策的支持、助力?
即日起,河南商报推出《豫企大咖秀》栏目,河南商报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将对话豫企掌舵人,通过他们的故事、未来战略一窥未来的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走向。
河南商报特派北京记者王乔琪
作为土生土长的信阳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不仅三句话不离茶,泡茶的茶具也是走哪带哪。
论做茶,刘文新创造了信阳多个第一;论做人大代表,他多年关注茶产业,借助“茶+旅游”模式走出了乡村扶贫的路子。3月3日,河南商报记者对刘文新进行了专访,今年两会上,刘文新的建议仍不离本行,与茶相关。
忆往昔
做茶,他创造了信阳多个“NO.1”
与刘文新约好专访时间,进入房间,跟想象的一样,爱茶、做茶的刘文新正在泡茶,“这是我们的待客之道,不泡茶,感觉像少了点啥。”
在他看来,泡茶讲究颇多,得用100℃的水,倒入后迅速茶汤分离,这样才能把茶的香味激活。“泡茶,得会泡才好喝。”刘文新说。
泡茶如此,做茶产业亦如此。从17岁在路边卖茶,到开茶馆、打品牌、建渠道,刘文新做茶创造了信阳多个第一。为保鲜,他第一个建起冷库,使信阳毛尖在夏季也能保持新鲜;在毛尖行业,他第一个以个人名字注册“文新”商标;在信阳,他首创了“一店一馆”经营模式,开设了信阳最早的既卖茶又品茶的综合茶艺馆;在郑州,他又第一个建起2000平方米的大型茶艺馆,使其成为信阳毛尖对外展示的窗口。
刘文新说,自己更多的是在做文化。而在今年两会上,刘文新的建议仍不离本行,与茶相关。
谈发展
“茶+旅游”助力乡村扶贫
在说建议之前,刘文新给河南商报记者介绍了两个位于信阳市浉河区河港镇的茶村——龙潭村、郝家冲村。
作为“茶王之乡”,这里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云雾高山有好茶”,刘文新的6000亩生态茶园就建在这里。但在以往,风景再好,也挡不住村民外出务工。“多数当地人只在每年3月的采茶季回来,忙忙碌碌两个月,卖完茶,再接着出门打工。”刘文新介绍,如今,借助“茶+旅游”的模式,茶园变成了种植、采摘、吃住购娱的公园;茶村内,信阳毛尖手工技艺展示、信阳菜的品鉴、茶艺表演等项目也让游客更加了解信阳;同时卖茶通道打开,茶农经营时间从两个月扩展到一整年,“不仅留住了游客,也留住了茶农的心。”
在信阳,像龙潭村、郝家冲村这样借助“茶+旅游”模式发展的村庄越来越多。刘文新说,茶旅融合,让信阳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统计显示,目前,信阳市茶园总面积210.8万亩,年茶叶产量6万吨,年总产值达105亿元。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广大群众发展特色经济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刘文新说,他还要坚持这件事,努力通过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带动扶贫工作,用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大茶旅游的开发,通过茶旅游的开发,有效解决茶叶传统经营收益时效性短的问题,用茶旅游带动更多客流量,“让村民腰包再鼓一点,不用再外出打工,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今年,刘文新又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要进一步打造茶村,将它从3A级旅游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聊热点
茶文化要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
去年9月26日,信阳市财政局、信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明确市直机关办公用茶开支标准的通知》,规定信阳市市直机关可购买办公用茶,开支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300元。
对于这一政策,刘文新表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带头采购茶叶,以各种形式扶持、重视地方茶产业,这对茶农和茶企来说是种鼓励与支持,也更好地保护了地方茶品牌。
他也建议,政府还应加大茶叶公用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大力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等工作,不断提升信阳毛尖的知名度,进一步推动茶产业高效发展,实现茶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说建议
中国茶走出去,茶企要组建“国家队”
去年4月10日,信阳毛尖以63.52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9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连续荣膺排行榜第二位。虽然成绩亮眼,但在刘文新看来,信阳茶业还存在着区域品牌大,但叫得响的龙头企业品牌却很少;市场名气大,占有率却不高等现实问题。
如何破局?刘文新认为,这需要通过发展龙头企业、提升品牌价值,重构市场关系。
他建议,将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融合在一起,组建茶企“国家队”,让每一个地方都能有龙头企业、有叫得响的名牌,抱团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让中国茶走出去。
同时,刘文新说,茶产业龙头承担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所以在政策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对茶企在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平台搭建方面给予指导和补贴。此外,他建议全方位支持茶产业发展,巩固茶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