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特别报道

全国主流媒体聚焦“河南塞罕坝” 黄河故道播绿 沙地变幽林

2018-04-12 17:14:22   来源:大河网    点击:

  去年初夏时节的申甘林,一派幽林好风光。

  □记者陈海峰实习生陈曦通讯员张增峰文图

  大河报商丘讯 “水色连天向东流,万顷碧波荡漾;申甘林带锁风沙,一派幽林好风光……”一首新谣唱出民权人对申甘林的依恋。4月11日上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记者齐聚民权的申甘林带,他们在探寻:昔日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的苍凉画卷,如何画风渐转,成了绿洲,成了“河南塞罕坝”?

  “111120亩。”民权林场84岁的退休老技术员翟际法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

  当时,整个民权林场只有16个工人,加上一辆破自行车和一辆拉树苗用的马车。“高栽洋槐低栽杨,柳树栽到坑里头,小口大肚海绵底,三埋两踩一提苗。”这是当年翟际法那一代老林业工人总结出来的植树经验。每天,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渴了,捧上一捧黄河水澄澄就喝几口;困了累了,栽树栽到哪里、干活干到哪里就在沙窝里挖个地窨子,铺草而卧,席地而眠。“夜里得蒙着头睡,早上起来一抖被子几斤沙。”老翟说,有时,为了规划选址和拉运树苗,一天要走个三四十里地,脚上磨出大茧磨出水泡,咬咬牙一针挑破,“就是要用脚板丈量出万亩绿洲!”

  在老一辈林场人的熏陶下,从民权林场第一代造林人手中接过接力棒,他们的儿子、孙子也纷纷选择了留在这里植树造林。

  翟际法的儿子翟鲁民1984年来到林场,最初在林场派出所当民警,在林场巡防护绿,后来被任命为分场场长、林场副场长。

  翟际法的孙子翟文杰今年33岁,他从小在林场长大,后来大学报考了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林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多个年头。

  申甘林里有一座没有墓碑的坟冢,坟冢的主人,是林场的护林员高玉臣。活着时,他视场如家、爱树如命,为了护林,他和妻子常住“地窨子”。在护林员岗位上,他累倒病倒过、砸伤摔伤过,也彷徨孤独过,但是,他恪尽职守,从未言放弃。做护林员35年,在林子里坚守了35年,他所负责的林区几乎没有发生一起偷树、毁树、盗伐林木案件。

  去世前,他的遗愿是:“死了也要守望这片林子!”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后,家人将他葬在了生前他所管护的林区,由小儿子接替他继续护林。

  从1950年建场,到如今走过68年的风风雨雨,三代造林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战风沙、治盐碱,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传承着生态坚守,铸成了这方“绿洲”。

  民权林场场长王伟说,林场目前经营面积达6.9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已成为全国四大平原人工林之一,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2015年,民权申甘林带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为构建大生态格局,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当地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并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河南占了俩
下一篇:半世纪以来首个抗结核新药登陆河南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