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根基,文化交流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丝绸之路还是当今河南的对外开放中,文化交流互鉴从不缺失。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我省借助文化这条大通道、大动脉,与沿线国家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交流格局,以实际行动绘就美好蓝图。
文化互通和谐共融
风送驼歌,月留帆影。历史长河中,昔日繁华的洛阳、大宋都城开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集聚着东西方文化的繁荣和商贸的繁华。
丝绸之路既是贸易之路,更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中原文化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使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今年春节期间,省文化厅组派13个文化艺术团,赴马耳他、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欢乐春节”系列活动,洛阳唐三彩、木版年画、剪纸、吹糖人等非遗项目展演令当地观众着迷;去年8月,位于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一楼的“中国馆”开馆,中原出版集团捐赠图书1500余册。“希望以书籍和文字为纽带,传播中原文化,让河南的文化出版能更多地走向海外。”捐赠项目负责人郑建方说。
如今,我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戏曲、歌舞、少林功夫、杂技、非遗民俗等独具中原特色的文化活动在丝路沿线国家遍地开花,为巩固和扩大我国与沿线国家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也提升了河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才丰富。我省在积极向世界展示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在积极引进海外优秀文化艺术,通过“嵩山论坛”“海外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文化活动,拓宽河南民众的知识视野和欣赏水平。
抱团“取经”保护文化遗产
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三个国家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我省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等4项遗产在内的33项遗产,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省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极大提升了河南丝路文化的国际影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经贸往来日渐密切。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联合保护工作”已成为丝路合作的题中之义。我省文博部门积极与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博物馆建设、文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全面开发合作;加快与丝绸之路主要辐射区的学术研究、文物展览、文保项目等方面密切合作,与陕西、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成立了“保护丝绸之路遗产联盟”,抱团发展。
此外,文物科技保护合作攻关,成果初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与沿线各国共同研究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金属制文物保护”、东亚古代冶铁技术等项目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与此同时,我省考古发掘与研究走出国门,在肯尼亚、蒙古的考古发掘现场有了河南考古人的身影,彰显了河南考古人的自信。
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认为,通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将沿线国家文物、考古界力量整合,对话交流增进了解,促进了合作,为丝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搭建了合作共赢的平台。
合作互利共圆繁荣发展梦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撑下,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省在向世人展示历史文物、非遗保护、艺术收藏、瓷器烧制等各类独具中原特色展品的同时,积极培育打造唐三彩、牡丹瓷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我省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与丝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优势。
目前,一批出版、动漫产业领域的文化企业纷纷吹响西出的号角,如河南约克动漫公司打造的《我是发明家》《纠结小冤家》等作品已走出国门。约克动漫公司副总经理宋思源说,借“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我们寻求动漫行业的国际合作,河南动漫的制作水准拿到国际上去,一点也不差。我们的作品受到了很多国际同行的认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埃及、俄罗斯、巴基斯坦等都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这使我们对以后的发展有了十足的信心。未来,我们会将更多的中国元素带到国际上去。
专家认为,应充分利用“亚欧列车”、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物流大通道等平台,推动我省优秀的文化企业、产品、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说,融入“一带一路”,我们应当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