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2014年至2017年,全县共退出贫困村112个,脱贫13242户43695人,目前剩下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2872户64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9%。
这是舞阳县以精准识别为前提,产业发展为基础,增加收入为核心,加强党建为引领,改进作风为保证,多层面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结果。在这背后,是全县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以增收为核心多重精准施策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增收。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增收这一核心,综合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措施。”舞阳县县长张书民说,贫困群众在享受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均可再享受3种以上帮扶措施,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按照做大传统产业、育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舞阳发挥平原农业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菌、菜、油、牧、果、烟六大传统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先后培育出农业龙头企业28家,建成各类特色种养基地25个,带动2.6万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和流转土地实现增收。
他们依托华宝、桂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育强壮大食用菌优势产业,种植规模突破5000万袋,产值达4亿元,11个乡镇2300多户贫困户“地里刨金”实现脱贫,食用菌产业也成为舞阳产业扶贫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积极发展光伏扶贫等新兴产业,建设村级扶贫电站107个,惠及贫困户3525户,户年均收益3000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以上。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形成合力的同时,舞阳县着力探索构建金融服务、信用评定、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与双汇集团、华宝农业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推行“五位一体”基地联贫、“四方联动”企业带贫、“三保合一”保险助贫、普惠制小额信贷等金融扶贫模式,共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09亿元,带贫4278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在此基础上,全县开辟转移输出、县内务工、基地就业、兜底安置四大就业扶贫模式,带动1.5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770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异地就业;筛选就业岗位,促进2600名贫困人口县内就业;新建改造扶贫就业基地162个,吸纳就业1970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发扶贫公益岗位,组建治安、保洁、护绿和政策宣传“四支队伍”,安置就业贫困劳动力3000人。
以民生为根本扶贫政策全覆盖
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舞阳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按照“突破、提升、普惠”原则,创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实现了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全覆盖。
教育扶贫全覆盖。全面落实教育“免补奖贷”资助政策,实现贫困家庭非寄宿生教育生活补贴和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保障贫困孩子有学上,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医疗救助全覆盖。全面推行医疗保险、临时救助、费用减免、保费资助等“五重保障六项优惠三项服务”帮扶措施,探索设立600万元的医疗保障基金池,对贫困群众实施医疗费用再报销,综合实施签约贫困户家庭医生服务、发放暖心小药箱等,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
住房保障全覆盖。大力实施危房清零行动,累计投入1.4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目标。
社会保障全覆盖,实施农村五保、低保、残疾人、孤儿等特困人口动态管理,推进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无缝对接”,兜牢扶贫工作的“最后防线”。
舞阳县还整合涉农资金4亿多元,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114个贫困村道路不仅实现村村通、巷巷通,而且实现贫困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高标准配套,饮水安全、广播电视、电力、宽带网络等全面达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六改一增”为重点的“温馨家园行动”,对3326户贫困户开展家庭环境整治。
随着各项扶贫措施的精准实施,舞阳县着力改进工作作风,从严落实政治责任,成立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责任体系,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3200多名,实现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全覆盖。同时,成立了14个专项督查巡查组和1个责任追究组,分区域常态化开展专项督查巡查和驻乡督查,以严肃督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全面提升脱贫实效。
“舞阳县脱贫摘帽,只是新时期长征路上的第一步,实现小康愿景,重任依然在肩。”漯河市委常委、舞阳县委书记李亦博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将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密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巩固提升’两大主题,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活动,壮产业、惠民生、夯基础,抓作风、筑堡垒、聚合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