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油菜花黄,树木吐翠。
如何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省委一号文件解读之三
□本报记者李运海
中原大地春潮涌动,乡村振兴战鼓声声,文明乡村建设正徐徐铺开新画卷。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和灵魂。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让道德水平更高
乡村振兴离不开家庭和谐,家和万事兴。
睢县匡城乡夏庄村农民夏令东和妻子朱冬梅结婚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夫妻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在网上谈心,互相支撑、互相激励。他们的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夫妻恩爱的故事在全国引起反响。这个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像夏令东夫妇这样的恩爱故事,在我省农村还有很多。多年来,我省深入开展“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凡人善举感化人、教育人,淳化了乡风民风。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诚信建设。其目的就是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有效提高农村的整体道德水平。
【专家点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伟强:乡村文明是乡村不可或缺的“拼图”。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尤其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让农民易于接受,让农村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
让乡俗民风更淳
“过去村民有喜事大操大办,表面风光内心叫苦,通过村红白理事会的引导,大操大办现象不见了。”经过红白喜事改革实践,沈丘县卞路口乡大郭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洪亮深有感触地说。
早些年,大郭庄村迎亲车队动辄几十辆,戏班子能唱三五天,婚宴大都是去酒店。2015年初,大郭庄村村委会明确提出“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并细化具体要求。郭洪亮说:“风气一变,乡风好了,群众负担也轻了,一举两得。”
省委一号文件对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出要求,要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专家点评】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关键是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彩礼,合理划定红白事消费标准和办事规模,促进乡风文明,让乡俗民风更淳厚。
让文化生活更多彩
范县张庄乡前房村原来位于黄河滩区,2017年与附近的5个村一起搬到新建的迁安社区。新小区文化设施齐全,环境美丽整洁。村民说,过去住在滩区,没有广场,想跳广场舞没有条件。现在能跳舞能看戏,自然也不打麻将、不聚众喝酒了。
前房村只是我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我省大力推进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全省推广焦作市建立“百姓文化超市”的做法,为全省9000多个贫困村配全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专家点评】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明星:生活富裕了,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热切,希望文化生活也能丰富多彩。只有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才能让村民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宁、更幸福,广大农村才能焕发文明新气象。③7
乡村怎样达到善治——省委一号文件解读之四
□本报记者陈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振兴必须要打牢治理有效这个基础。
如何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善治,省委一号文件给出了明晰的答案。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在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村民眼中,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是个“能人”,不仅自己经营的生态农业公司红红火火,还是个敢干、稳重、乐于奉献的人。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选好带头人。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正是因为有了能干、会干的“领头雁”,花石村有了“主心骨”,短短三年,该村建成了滑雪场、水上乐园和千亩梅园一期项目。
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才有关键的人才支撑。
【专家点评】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王民选:“懂农业”这一条非常重要,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让群众跟着往前一起走的“资本”。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真“懂”,才能服众。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而“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对于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来说,更是帮扶“实招”。
用好十个指头弹钢琴
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其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是其中重要一环。
村民自治就是要更好地挖掘农民自我治理的内生动力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这是乡村治理实践中比较现实、有效的好办法。
早在2004年,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就把村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全省最早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从携手产销无公害大米到藕蟹混养、鱼鸭成群,这里的循环农业、绿色养殖搞出了名堂。也因此,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大家积极参与集体事务,拧成了一股绳。
【专家点评】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李伟:实践来看,农村社会治理一方面要以农民为主体,挖掘他们的潜力,一方面还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整合各方重大关切的机制,吸引支持新乡贤、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积极参与,用好十个指头弹钢琴,让大家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
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群众想什么,政府就干什么,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政府应转换角色定位,更加注重服务职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邓州市的探索让农民切实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便利。“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积极推进,逐步实现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申报受理。群众反映,过去办个生育服务证,来来往往,需要两个多星期,如今只要对网格长说一声,就有人立马上门办理。
【专家点评】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处长王民选:治理有效了,服务水平提升了,农村才能宜居,农民才能安居。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补上农村社会管理的短板,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建设平安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③4
幸福指数咋提高——省委一号文件解读之五
□本报记者李若凡
城里人不愿意在农村住,农村人拼命往城市里挤,根本原因是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等。
基础设施像城里一样
“喝着自来水,烧着天然气,自己的小院可以种花、种菜,城里人也羡慕我。”兰考县谷营乡霍寨村贫困户霍采丽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茉莉香胡同、美人指胡同、巨玫瑰胡同……霍寨村的胡同干净整洁漂亮,每隔几十米就能见到垃圾分类箱。
近几年,兰考着力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3205万元用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贫困人口6000人;实施交通网络提升工程,新建100公里的乡村公路、100公里的产业路和100公里以上的村庄道路;投资3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全面缓解供电压力。
【专家点评】省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朱攀峰: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省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服务仍然十分薄弱,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省委一号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今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基本服务供给将得到重点加强,未来十年内,城乡一体和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基本服务格局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不再让群众因病致贫
“我婆婆住院没花一分钱,当时真是想都不敢想!”时隔近一年,长垣县武丘乡赵庄村贫困户马春阁提起婆婆住院一事,仍很激动。
去年5月28日,马春阁的婆婆因心脏病突发住院,出院结算时,总共花费7086.5元,按照该县“1+4”医疗扶贫政策,她们实现了住院费用全报销。
2017年,长垣县正式实施“1+4”医疗扶贫模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省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长垣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补充保险+民政救助。
近年来,长垣县拿出390多万元为全县困难群众购买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补充保险,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参保,使农村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大大减轻。
【专家点评】省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武启峰:过去,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比较普遍。省委一号文件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包括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等。
让农村孩子也能上好学校
五陵镇水塔河小学是汤阴县最偏远的村小学。过去这个小学破烂不堪,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学校,除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外,学校还配建了美术室、实验室等,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
从2014年起,该县实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对186个项目学校进行维修改造。目前,全县中小学无D级危房,农村初中、小学生均建筑面积均达到省定标准,所有初中学校食堂均达到省定标准。
2018年,该县将继续推进农村初中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古贤一中、菜园一中等初中教学楼工程项目,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强力推进“全面改薄”工作。
【专家点评】郑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董永贵:教育,从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只有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才能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真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③3
如何打赢乡村振兴“第一仗”——省委一号文件解读之六
□本报记者归欣
贫困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赢的第一仗。
进入新时期,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精准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责任监督,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幸福感。
聚焦精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目前,我省仍有200多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聚焦精准帮扶,下一番“绣花”功夫,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对此,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生活有兜底;针对“三山一滩”区域性贫困问题,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省不少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台前县建成扶贫车间124个,近4000名贫困群众通过在家门口打工,稳定脱贫;淅川县对从深山区迁出群众优先安置工作、优先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生活有保障、未来能发展。
【专家点评】省扶贫办主任史秉锐:脱贫攻坚的成效,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脱贫攻坚的“成色”,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底色”。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近年来,我省贫困发生面大幅度缩减。那些仍处在困难境况中的群众,有不少是“贫在精神,困在意识”。
针对这个问题,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逐步消除精神贫困;要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取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去年以来,我省坚持“志智双扶”,各地广泛开展“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鼓励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开办“田间课堂”1.87万场次,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教会群众“怎么干”。干部群众心连心、肩并肩,战贫困、奔小康的喜人局面正在形成。
【专家点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穆瑞杰:要千方百计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明白脱贫是自己的事情,幸福是奋斗得来的,这样才能保证扶贫不扶懒,防止脱贫又返贫,真正实现高质量脱贫。
强化监督,压实责任狠抓作风
责任压得实不实,作风抓得硬不硬,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的成败。
在强化责任监督方面,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各级纪委监委要聚焦精准脱贫攻坚,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2017年,我省出台多项措施,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坚持把“转作风、抓落实”贯彻到脱贫攻坚工作始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省政协积极建言献策,助力脱贫攻坚;省纪委强力治理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仅前三季度,全省就对1828名存在不严不实、弄虚作假问题的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
【专家点评】驻马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察委主任李成宽: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脱贫工作进度,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对于那些侵占贫困群众“救命钱”的党员干部,要严惩不贷,发现一起,惩处一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