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专刊动态 > 正文

专刊动态

【奋斗新时代 春意满中原】T04-05版|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

2018-03-23 23:21:03   来源:大河网    点击:

【奋斗新时代 春意满中原】T04-05版|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2018年03月17日08:25来源:大河网  焦守云:今生做好一件事,陪着父亲走中国 

【奋斗新时代 春意满中原】T04-05版|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

2018年03月17日08:25

来源:大河网

4-5

  焦守云:今生做好一件事,陪着父亲走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我们兄弟姐妹5个和开封焦裕禄式好干部部分代表讲话当中,专门提到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

  □本报记者童浩麟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我们兄弟姐妹5个和开封焦裕禄式好干部部分代表讲话当中,专门提到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

  3月12日。兰考。焦桐树下。

  午后的暖阳,轻轻地铺洒在伟岸的焦桐树上,树旁冬青的枝条开始吐露出鹅黄的小芽。

  趁着在焦裕禄干部学院讲课的间隙,65岁的焦守云再次来到父亲当年种下的那棵

  泡桐树下。

  “因为父亲,我们一家人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亲切接见。第一次是在我家小院,第二次是在父亲的纪念馆。”焦守云回忆。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我们兄弟姐妹5个和开封焦裕禄式好干部部分代表讲话当中,专门提到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焦守云说,“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有关焦裕禄剧目创作的情况,总书记要求我们多种形式表现焦裕禄精神。”

  “2014年总书记的那次嘱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焦守云说。

  从2014年4月起,年过六旬的焦守云开始践行总书记的嘱托——

  四年来,她为全国各地超过30万人次的党员干部讲述焦裕禄精神,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胜利油田,达到了5万人;她的听众中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干部职工,更有脚上沾满泥土的农民;四年来,她参与了音乐剧《焦裕禄》、动漫《少年焦裕禄》创作以及传播的各个环节……

  几年来,来自兰考、来自中原大地、来自全国的那些对于焦裕禄发自肺腑的赞誉、刻骨铭心的回忆,让焦守云一次又一次重新审视父亲、重新认知父亲。

  焦裕禄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家产”,但是,他给孩子们留下了这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家风。

  “作为焦裕禄的子女,一定要给社会留下点什么。”焦守云说,“这是我的责任。”

  时光飞逝。几年下来,让焦守云自豪的是,几乎全国的县委书记都听过她的课。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焦裕禄精神?这也是焦守云一直思考的问题。

  “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新时代也要赋予新的内涵。”焦守云说。

  未来的工作计划,焦守云安排得非常满:推动民族歌剧《焦裕禄》创作,计划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推动重拍电影《焦裕禄》,计划为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阳光下,焦桐挺拔耸立,焦守云仰望焦桐:“今生做好一件事,陪着父亲走中国!让大家从我的口中了解一个真实的焦裕禄!”③

  闫春光:盼着总书记再来俺家看看

  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贫困户不能等、靠、要,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踏实肯干,一定能够脱贫奔小康!”

  □本报记者王绿扬

  初春的兰考,春光正好。

  “真盼望总书记再来俺家,看看家里的新变化!”3月12日,在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记者见到了闫春光。

  今年31岁的闫春光,是张庄村的养鸡专业户。2013年,因为受到疫情影响,他赔了几万元,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探望和鼓励,成了闫春光一家人脱贫致富的转折点。“那天,总书记走进俺家,拉着俺奶奶的手聊了很久,还问我‘下一步你咋打算?还是打零工?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给你多少钱?’他就像家里长辈一样,跟我拉家常,鼓励我早日脱贫,让人觉得特别亲切。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绝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每每回忆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闫春光总有说不完的话。

  “总书记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奶奶80多岁了,孩子也慢慢长大,总出去打工也不是法子。”驻村工作队帮助闫春光协调到十多万元贴息贷款,他继续发展养鸡业。四年来,闫春光的养鸡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不断提升。他家也于2016年成功脱贫。

  “不久前,我投资30万元新建了一个容纳上万只鸡的自动化鸡棚,每天能产1000斤左右的鸡蛋。”闫春光说,“最近鸡蛋售价比较高,4块多一斤,除去成本,每天能挣1000多元呢!”

  在闫春光家斜对面,是一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院门口,一块“春光石磨坊”的木牌格外醒目。这是今年闫春光打算发展的新产业:“这两年村里正在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以后来的游客会越来越多。看准了这个机会,我就打算建一个石磨坊,让城里来的游客体验手工磨面粉,顺便销售杂粮、土鸡蛋等土特产,为家里找一个致富新门路。”闫春光说,目前磨坊的设备还在调试阶段,等到6月份麦收结束后就可以正式开门营业了。

  如今,闫春光家小院门口,挂着一幅总书记到他家看望时的照片。闫春光说,看着这幅照片,心里就热乎乎的。“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贫困户不能等、靠、要,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踏实肯干,一定能够脱贫奔小康!”闫春光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申学风:让张庄的“里子”和“面子”一样美

  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带领群众改造旧房,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最终实现脱贫。”

  □本报记者王绿扬

  “九曲黄河最后一弯在河南打了个旋儿,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便在这里扎了根。”3月12日,站在“梦里张庄”农家乐院内,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告诉记者,“张庄就是焦裕禄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

  走进张庄,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美丽整洁的农家小院和来往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都令记者印象深刻。“现在张庄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魅力乡村’,去年年底还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申学风说,2014年,张庄在册贫困户207户754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从贫困村到“幸福村”,张庄的变化开始于四年前。“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庄村与干部群众座谈。当时我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参加了座谈会,就坐在总书记的左手边。”申学风回忆道:“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还对我们说,村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户,多到贫困户家里走走看看。我们村‘两委’也向总书记郑重承诺,保证在三年内摘掉贫困村帽子。”

  总书记的到来,是对张庄人最大的鼓励。“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带领群众改造旧房,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最终实现脱贫。”申学风介绍,如今张庄的红色乡村游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产业上游有占地120亩的“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产业下游有已经投入经营的农户50余家,有茶馆、民宿、特色农家乐,还建起上百个种植大棚和杂果采摘园。目前,全村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

  焕然一新的张庄还吸引了外来投资。去年年底,已成功登陆新三板的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庄项目建成投产。这家投资9000余万元的菌业生产和加工企业,让70多名张庄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14年,我们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2016年脱贫时达到8600元,今年我们要突破1.2万元!”

  “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张庄村发展的新机遇。今后我们要紧抓精神文明建设,让张庄的‘里子’和‘面子’一样美。”申学风说:“在奔小康的路上,张庄充满信心。”③5

  

郭天财:“中国碗”要盛更多优质“河南粮”

 

  曾经让我非常羡慕的国外现代农场的场景,正在中原大地的黄土地上一点点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卢松

  3月,春光明媚。65岁的著名小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带领团队成员,奔波在田间地头,调研分析苗情,指导农民管理麦田。

  “全省8000多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和春季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竭尽全力为群众提供农技服务,为农业增产作贡献,把更多优质食品端上百姓餐桌。”3月12日,刚从麦田回到学校的郭天财风尘仆仆,脸上却挂着充实的笑容。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调研,郭天财受邀为总书记介绍麦情。“得知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都很好,示范区有望增产几百万斤粮食时,总书记欣慰地笑了。”郭天财回忆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对河南农业的殷切期望,郭天财连续几天没睡好觉。“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郭天财告诉记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碗’盛更多优质‘河南粮’,农业科技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牢记嘱托,郭天财紧盯提升小麦品质做文章。他带领团队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不断对小麦籽粒品质改良进行攻关。在河南,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像郭天财一样潜心研究,让全省优质小麦品种形成了庞大的集群。

  去年,河南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优质小麦达到600万亩。“夏收时节,不少地方出现了抢‘优麦’的现象,实现了优质优价、农民增收。”郭天财高兴地说,“当前,河南粮食生产正加快由以前的追求产量,逐步向注重质量方向转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

  商水县种粮大户刘天华流转托管土地1万余亩,经常打电话向郭天财请教小麦种植技术,郭天财也经常到商水县讲课指导。现在,刘天华管理的高标准粮田从种到收,再到喷药防虫,全程机械化操作,高效快捷。

  每次到刘天华的合作社,郭天财心情都很愉悦:“曾经让我非常羡慕的国外现代农场的场景,正在中原大地的黄土地上一点点变为现实。”

  徐平:把最大的鼓励化为最大的动力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殷切希望,下一步要大力推动‘贸易集成监管改革试点’落地,为‘网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孙静

  位于郑州市经开区的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已成为众多海淘者的胜地。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勉励河南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四年来,河南跨境电商不断创新监管、商贸、物流新模式,朝着这一方向一路高歌猛进。

  “我们的项目运营还不到一年,就迎来了总书记,这对刚刚起步的郑州跨境电商来说是最大的鼓励。”3月13日,在人来人往的“中大门”国际购物公园里,河南保税集团总裁徐平向记者讲述起当年见到总书记时的情形。“总书记来到E贸易服务大厅,同一线工作人员握手。随后在6号库实地察看了仓储、配货、分拨、查验等业务流程,并详细询问了进出口单量、交易额等,非常专业、认真。”

  四年来,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总书记调研的时候,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还只是郑州跨境电商试点,现在已扩展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开综保区、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交易额达224亿元,拉动投资200亿元;吸引企业由原来的几十家到现在的1112家;产业链辐射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557万终端消费者。”徐平自豪地说。

  行走在“中大门”里,迎面而来的顾客手里都是大包小包,这得益于郑州跨境电商独创的“跨境秒通关”与“O2O现场提货”服务模式。

  “以前的通关速度是每秒2单,现在是每秒1000单;同时,我们探索了‘网购保税+实体零售’新模式,跨境购物实现了‘即买即提’。”徐平介绍说,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首创的“保税区内备货+个人纳税+邮快递终端配送”监管服务“郑州模式”,被海关总署赋予1210代码并在全国复制推广;“O2O现场自提”模式更是全国首家。

  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的成就,正是我省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我省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024.7亿元(含快递包裹),同比增长33.3%;郑州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清单9128.7万票,货值113.9亿元,同比增长59.1%;经省商务厅认定的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达21家,聚集效应明显。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打通了河南连接世界的通道,让世界各地的商品走进了中国寻常百姓家里,也让中国的商品热销全球。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殷切希望,下一步要大力推动‘贸易集成监管改革试点’落地,为‘网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推动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为全球贸易规则制定贡献河南力量。”徐平说。

  赵文明:河南会更有“国际范儿”

  这是一个鼓励干事的时代。总书记给我们设定了目标,只要脚踏实地去做,肯定能实现!”

  □本报记者孙静

  “当时总书记就站在这里,一连问了我们四个问题,‘班列前景怎么样?在国际货运中会占到什么比例?比例会扩大到多少?本省货占多少?’总书记对中欧班列(郑州)的运行情况和物流状态非常关心。”3月12日,站在四年前向总书记汇报过工作的地方,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明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四年前的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国际陆港视察中欧班列(郑州)时指出,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四年来,河南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建设无水港,发展铁海联运,推动陆海相通,实现向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通过提升中欧班列(郑州)运营水平,开通郑州至德国汉堡、慕尼黑线路,实现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东联西进,陆海相通,河南物流通道核心枢纽地位尽显,更有“国际范儿”。

  赵文明向记者讲述起四年来中欧班列(郑州)的“蝶变”历程,他用数据回答总书记当时提出的四个问题:

  从2014年的每周两班到如今“去八回八”,中欧班列(郑州)整体开行频次逐步提高;运载货类1300多种;省外货源约占85%;多点集疏网络覆盖中国、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全境,境内外合作伙伴达3000多家;货源地境内覆盖全国3/4的省份、境外覆盖24个国家121个城市,集货范围越来越广。

  如今的中欧班列(郑州)铆足了劲儿,无论是开行班次、往返均衡率,还是货值货重、满载率,在中欧班列中均名列前茅。

  沐浴着明媚春光,满载着货物的班列整装待发。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赵文明充满信心。2018年,中欧班列(郑州)要开行到650班,并将开发北欧、南欧等新线路;强化中欧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将中欧班列(郑州)建成一体联动、信息速达、快捷高效的“数字化班列”;更加突出国际冷链物流特色,努力将郑州打造为国际冷链物流中心。

  赵文明说:“这是一个鼓励干事的时代。总书记给我们设定了目标,只要脚踏实地去做,肯定能实现!”③5

  李刚:不断创新是我的职业原则

  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总书记对中铁装备的期望和要求。”

  □本报记者樊霞

  3月13日上午9点半,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李刚大国工匠工作室,电气车间主任、高级技师李刚正聚精会神地检测盾构机主驱动变频柜。“今年6月我们将完成盾构机主驱动变频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这个课题。”李刚说。该工艺投入应用后,将实现盾构机主驱动电气系统全面国产化。

  从第一台国产复合式盾构机的电气组装到现在,李刚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300多台盾构机的电气系统组装。此前,李刚研发制造的盾构机核心部件液位传感器打破了国外企业的百年垄断,性能跃居世界第一。

  “集团生产的盾构机基本都是市场订制,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总书记对中铁装备的期望和要求。”快四年了,提起习近平总书记来集团视察的情景,李刚依然激动不已。

  那是李刚终生难忘的画面:2014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视察。“总书记走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工位上检测设备。”李刚回忆说,当时他是第一个和总书记握手的工人,激动得差点摘不下手套。

  李刚清楚地记得,在总装车间大门口旁边的显示屏前方,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总书记的话语一直激励着中铁装备不断创新、不断奋进。短短几年时间,国内最大断面硬岩掘进机面世,国内自主研发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诞生,国内首批双护盾TBM(隧道掘进机)问世,世界最小直径硬岩TBM呱呱坠地,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下线……一系列新产品的问世,不断刷新着中铁装备创造的一项项纪录,实践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李刚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同样刷新着个人成绩: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工人等多种荣誉,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中唯一的盾构制造行业工匠,被称为工人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在盾构机国产化的浪潮中,不断创造出闪亮的成绩:以“李刚”命名436号盾构机,成立李刚大国工匠工作室,研制出新型盾构机模块化接线盒,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中国工匠站到了这个领域的世界巅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 习近平这12个金句
下一篇: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重磅!14年后首次商标统一,新飞电

      日期:1970-01-01

      5月8日晚间,据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独家获悉,近日,新飞电器与新乡...

      日期:1970-01-01

      日期:1970-01-01

      日期:1970-01-01

      日期:1970-01-01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