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踏青赏花季
发现河南有个“花花世界”
“特色”是个好东西,放哪里都神管用,放到河南旅游业身上也一样。
阳春三月,最鲜明的特色莫过于万物复苏之后的花红柳绿,这会儿的旅游三句离不开“踏青”和“赏花”。
3月16日,我跟小伙伴一起来到济源王屋山,一场盛大的活动仪式在嗖嗖的寒风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王屋山景区道境广场搭起了一个舞台,背景幕墙上写着:2018“春醒·忆老家 踏青赏花季”暨王屋山旅游文化节。
原本是一场美好的采风,但是,天公不作美,这个时候了,冬天仍然舍不得走,嗖嗖的寒风刮得心哇凉哇凉的,我突然想起朋友圈的一句话:适当增加体重,有利于抵抗极端大风天气……
于是,索道败给了大风,说好的赏花踏青只能另择吉日。
尽管如此,一票人还是哆哆嗦嗦地徒步游览了一小圈儿。主要看了山脚下的福源小镇和阳台宫。
福源小镇还在建设中,据说占地面积大概有3000亩,有愚公移山的宣传区域,还有道医养生、购物、民宿等。
养生区域里,有两栋看起来很古老的房子,说是从福建那边整个搬过来的。还有民宿样板间,单门独院,后院还有温泉,够两代人居住。
最后在景区盘山公路上,拍了拍对面山上的野桃花,一簇簇的,也不怕冷,开得很欢。
2017年2月份,王屋山景区还在央视露了脸,是“豫见中国·老家河南”旅游宣传片的一部分。
而这次踏青赏花活动也是“老家河南”打造的一个旅游产品,不只有王屋山一个会场,还有四个分会场:焦作青天河、新乡宝泉、驻马店嵖岈山和永城芒砀山。整个河南的几十处赏花踏青的景点也都包含在内了。
别说我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有洛阳牡丹花会,春天,在家门口赏花顶多是去逛逛公园,没有办法将河南与花联系起来,但现在发现,河南不仅有花,还有个浩瀚的“花花世界”。
更意外的是,有一天晚上,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看见一则广告:豫见中国,老家河南。顿时很震撼,也很惊喜,总觉得河南在央视的出镜率并不高。
原来这个“老家河南”是2012年河南官方跟央视一起打造的河南旅游风光宣传片,2017年2月,《豫见中国·老家河南》正式发布,是“老家”系列的第三部,这个宣传片相当火爆,据说刚发布没多久,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点击量就破千万了。
不过,媒体宣传真的不可小觑,第一部“老家河南”2012年在央视十几个王牌栏目播出之后,河南的一些景区客流量就翻倍了,比如嵩山、少林寺、云台山、龙门石窟、殷墟等。
甚至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春节期间,还有很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的游客来老家河南探亲旅游。
这会儿走在郑州街头,到处可见河南景区的广告宣传,似乎都带着春天独有的甜美,让俺们心花怒放,有了喜庆的感觉。
老家的底子很厚,但缺了关照和特色
其实,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确很丰富,不然也不会有“历史文化看河南”这一说了。而且要论山水,河南照样也是杠杠滴。
大的山脉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地质地貌丰富,有丘陵、平原、山地。
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黄河最壮观的一段就在河南境内。
再看历史文化,8000年前,咱的祖先就在河南开始创造人类文明了。夏朝到金代,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留下的历史遗迹数不清。
国保单位96个,地下文物量是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大概占全国的八分之一,除了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其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南阳、商丘、浚县等。
类似帝陵、古都遗址、名山古刹、古城古镇等等,想全部玩一遍,一年都够呛。
还有姓氏文化和民俗文化。
百家姓里头,有100多个姓氏源自于河南,其中“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根亲文化慢慢兴起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寻根拜祖。
最具代表的民俗文化大概就是功夫,少林武术、温县太极拳都是响当当的招牌,其他的民俗在这两年春节各地的庙会中基本可以看全了,真是眼花缭乱。
在全域旅游概念逐步提上日程后,全国人民都着魔了一样,抽空就旅游,要说过去还有个淡季旺季,现在几乎是一年四季都在游着。
目前,河南A级景区有385家,5A级景区13个,其中有5个是“十二五”期间增加的,5A的数量排全国第三,而且,新乡八里沟和南阳宝天曼景区也通过了国家旅游部门的评审,有希望今年晋升5A。
然而,以前并没有感觉河南的旅游资源这么牛,也没有什么铺天盖地的宣传或者活动。
只能说,我们守着这么丰厚的家底儿一直睡大觉,貌似比较傻。
事实上,还有很多资源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比如北宋帝陵,同样是一个朝代的帝陵,看看北京的明十三陵,还有清东陵、清西陵,待遇是一个天一个地。
且不说旅游部门有没有合理开发利用,北宋帝陵基本上还在庄家地里,要么是绿油油麦田里耸立着一尊尊神像,要么就是荒草萋萋淹没了破损的石雕。
小伙伴说,13年的时候去巩义北宋帝陵,还是一片玉米地。这么重头戏的资源,不保护不利用,是不是很可惜?一批批游客去看了,都唏嘘感叹,痛心不已。
还有就是同质化问题,哪里没有山水,哪里没有历史文化,应该说中华大地上,这些东西多少都会有的。
光个桃花,多少地方都打着旗号,这个桃花节,那个桃花节,就连郁金香也有不少景区在做。
如火如荼地呐喊,这里美那里美,但是却不知道是怎么个美。那么,游客为啥要去你那里玩儿呢?说了一大堆却没有一个特色的东西,让游客有必须去的理由。
归根结底,景点要有一个让人不得不去的理由,就是特色。
山水有特色,“老家”更是特色中的特色
前面说了,特色,放哪里都是很有用的,大到河南的旅游品牌,小到一个景点,都得有特色。
什么叫特色,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你有,别人没有;你有很多,别人很少;你的很好,别人的都不如你。
河南一直都缺一块响亮的招牌,有人说少林寺,少林寺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之于河南就弱化了,人们可能想到的是中国,而不会一下子想到河南。
但“老家”一词把河南的历史文化还有山水都囊括进去了。为啥这么说?为啥不是“人文河南”“山水河南”?
人文和山水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用在中原任何一个省份和城市似乎都是合适的,那河南要是也以此为品牌,肯定也没法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了。
“老家”就不一样了,撇开那些高大上的解释,其实很简单,对于河南人来说,河南是老家,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河南也是老家,因为河南是黄帝老家,黄帝故里在新郑,而中国人、海外华人,哪个不是炎黄子孙呢?
老家河南,再贴切不过了,所以这个品牌一出,河南的文化旅游真的开始往井喷的方向发展了。
各地的景区也纷纷开始发掘自己的特色,比如此次老家踏青赏花的几个代表景区。
焦作青天河,以桃花节为主题,有十万亩桃林,那种场景怕是别处不多见的,而且秋天青天河的特色是红叶,这就是以季节和植被来凸显特色。
新乡的宝泉打出了郁金香的牌子,而且它曾经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2015到2017三年时间,游客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河南省第一个进入资本市场的自然风景区。
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宝泉在游客体验和产品研发上做足了文章,现在它的四季主打产品都带着自身的IP:春天赏花、夏天玩儿水、秋天玩儿趣味、冬天玩儿雪。
而这一次赏花,赏的是郁金香,是斥巨资从荷兰整回来的,分早中晚三个花期种类,这样能够满足两个月的踏青赏花季,让游客不留遗憾。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河南能够在旅游界打出金字招牌,是可喜可贺,但老家的路很长,这种井喷的态势不能只是昙花一现,老家河南还得继续努力,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老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