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有刑法度严明
经过一番争论,大禹时期,成文的刑法终于形成。《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风俗通义·佚文》记载:“夏禹作肉刑,则天象而慎其过。”《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皋陶在辅佐大禹治水时,作“士”即狱官之长,就是负责司法和主管监狱的职官。《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作士以理民。”意思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去治理人民。
大禹制定法律,令民遵照执行。大禹的子孙也说禹“有典有则”,即有治理国家的典章法令制度。《吴越春秋》记载大禹:“造井示民,以为法度。”井,就是法律,将法律公布于众,令民遵守。史料记载大禹“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常松木分析说:“可见禹在依法治国时,不仅赏罚分明,而且执法有度。”《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大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和加强教化。
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大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了解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
当时,有一个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不听大禹的命令。大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防风氏处死。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大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大禹。
“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统一政令,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防止相互侵扰,推动社会进步,大禹做了大量的工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说。
G
司法制度趋于完备
大禹是夏朝开国君王,《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包含了大禹时期的诸多司法理念,汉代以前的典籍也记载有“禹刑”的概念。
大禹时期已出现了“五刑”“赎刑”等,并颁布了保护生态的法令“禹禁”。大禹斩杀防风氏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下车泣罪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法治理念,“建鼓于廷”表现了司法的规范,而其奉天罚罪、德法结合、以民为本、司法公正的法治思想影响后世,其间,出现了皋陶、孟涂等重要的司法代表人物。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大禹不仅颁布法令,而且还沿袭舜帝的做法,设有专职部门及官员。据《尚书》载,舜帝任命伯益为虞官,大禹治水时,伯益就是得力助手。”常松木分析,“可见,早在大禹时期,人们就意识到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给人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并开始运用相应的法律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大禹的这一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禁令,被后来的统治者所继承。”
大禹时期以民为本的法治思想体现在慎,刑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却要延续到后代。对过失犯罪,无论多大都能宽恕;对故意犯罪,无论多小都要惩罚。遇有疑罪从轻论处,功劳有疑则从重赏赐。与其杀害无罪之人,宁愿放纵有罪之人。这种罚弗其嗣、罚必当罪、审慎恤刑的司法理念,使得民心和谐,因而不会违法犯罪。
大禹时期的司法代表人物是皋陶和孟涂。皋陶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吕刑》,都是从皋陶之刑发展而来的。皋陶的“五刑”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早300多年。
另外,孟涂在巴地掌管司法。《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意思是说,孟涂是主管巴地诉讼的神,巴地的人到孟涂那里去告状,而告状人中谁的衣服沾上血迹,就会被孟涂拘禁起来。相传说谎的人衣服上会有血迹,这样就不会冤枉好人。
H
民主渠道严于律己
为了进一步挖掘大禹文化,常松木带领记者来到登封市嵩阳社区服务中心大禹文化甬道。该甬道长37.5米,宽3.2米,共雕刻了10个与大禹有关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分别反映了大禹治水和大禹执政为民的历史事实,体现了大禹爱民、敬民的“以民为本”精神。
其中“五音听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常松木介绍说,大禹建立夏朝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民主作风,非常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大禹治国,广开言路。当时有许多做法已经形成了制度,最著名的是“五音听治”。
所谓“五音听治”,就是将钟、鼓、磬、铎、鞀五种乐器放在庭中,凭听五种不同的声音来处理事务。“五音听治”其实是一种制度化的民主渠道,通过该渠道,大禹可以随时听到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各地百姓看到大禹的这种民主作风,仰慕其品德,纷纷前来求见。
“大禹严于律己、知过则改,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许昌市作协原副主席、对大禹文化颇有研究的郭水林老先生说。涂山大会之后,每月朔日,许多大臣前来朝见,夏禹必问他们:“一个月来发现我有什么过失?有独断专行、损公利己的言行吗?有奢侈浮华、骄傲自满的事情吗?”足见大禹严于律己、知过必改的决心。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人们遵其遗嘱而薄葬。后世人们给大禹很高的评价:“微禹,吾其鱼乎?”“禹,吾无间然矣。”儒家将大禹、周公、孔子称为“三圣”。
采访归来,记者再次来到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请教该所所长张新斌。他说:“后人对禹的描述,从不吝笔墨。由于各地有关禹的传说很多,禹迹遍神州,全国各地与禹有关的地名很多,而每一个地名故事的由来都是禹的传说对历史潜移默化影响力的表现。”
今天的大禹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治水的大禹,提及大禹,历代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其中以孔子为最,孔子把大禹推上了圣坛。纵观大禹一生,他的重大功绩不仅是治理了洪水,发展了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还征伐三苗,制定夏历,统一度量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他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取代了野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