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中原文化 > 正文

中原文化

一个河南人眼中的母亲:你能想到的贤惠,娘身上都有

2018-04-11 16:15:14   来源:豫记    点击:

        我大学期间学医五年,从事临床工作亦八年有余,我对生老病死,生死离别的场景也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当我母亲突发性脑出血,经过二十五天抢救,穷尽一切手段,仍无力回天,于1990年3月21日18时40分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彻底崩溃了!年仅58岁的母亲真的没有了,只剩我姐弟几人,从此我到哪里去找母亲呢?

 

\

 

时至今日,每想起刘声东先生《祭母亲诗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刚开始,妈妈却走了;这就是我苦命的妈妈。妈妈健在时,我远游了;我回来时,妈妈却远走了;这就是您不孝的儿子…”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苦日子即将过完,好日子还没开始,年龄确实不大,却永远离开我们的母亲,仍唏嘘不已,潸然泪下!母亲虽然生命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绵绵无尽的思念……

 

母亲是勤俭持家的能手

 

我的童年,仿佛是在每晚听着母亲的纺花声入睡,每天早上醒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母亲在煤油灯下做衣服的身影。在那个年代,她一年四季都要下地干农活,不管酷暑严寒,回家早晚还要做饭,所有的家务活都是在晚睡早起中完成的。

 

如果那天有病或太累,不得不早点休息,她就仿佛觉得自己有罪过似的,第二天必定早起,会把头天耽误的活儿全部赶出来。天天如此,像永动机一样,一刻不停的在转动,似乎永不知疲倦。

 

我们全家七口人,姊妹兄弟五个,因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家里困难,绝不可能在外买现成的饭吃,买成衣穿。全家人一日三餐靠她做,衣服被褥靠她一针一线缝制洗补,仅是把棉花变成衣服的过程,就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

 

从弹花、纺线、织布、印染、画样、剪裁到最后缝制成衣,就有十几道工序之多,且年年如此,周而复始。整个过程像佛教徒抄写佛经修炼一样,如不是虔诚执着,心止如水,是不可能完成的。

 

为了使全家尽量穿的干净整洁体面,能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每人都能穿一身新衣服,她熬过了无数的不眠之夜。我长大后才慢慢明白为何每当春节我们兴高采烈尽情玩耍时,母亲却总是在家里睡觉的原因。

 

我的老家鲁庄村,地处巩义西南丘岭山区,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庄稼基本靠天收。风调雨顺的年份不多,旱灾歉收或绝收倒是常态,有时一年每人只能分几十斤小麦,平时主要靠红薯、玉米等粗粮来维持生活。“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无法活”“一季红薯半年粮”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我仍“闻薯色变,遇薯不沾”。

 

\

 

常言道:“巧媳难做无米之炊”,母亲做为全家的“总管”,总是需要在有限的粮食和“刚性需求”之间搞平衡,难度可想而知。

 

她既想让家人“吃饱吃好”,还要支应亲戚及家族婚丧嫁娶大事的人情往来,她既有迎来送往的应酬,还需照顾到过年过节“改善生活”之传统。为此,母亲真是绞尽了脑汁,精打细算,统筹兼顾。

 

为了让家人尽量吃的满意,她粗粮细作,不断变换花样,仅红薯就有煮、烧、蒸,烙等几种吃法,红薯面更是有咸面卷、甜虚糕、窝窝头、烙油馍、饼馍卷菜、凉拌饸饹、炒饸饹、捞面、蒜面等十几种做法。

 

因小麦少的可怜,白面馍平时很难见到,即使过春节,我们也仅仅是初一早、中两餐全部吃细粮,其余就要粗细粮相搭了。每年除父亲的生日“普天同庆”全家中午吃顿白面条外,其他人过生日只有“主角”能享受此待遇,其余的只有当看客羡慕的份了。

 

\

 

但是,凡有客人来访,我母亲都是细粮厚待,尤其遇到亲戚和家族中婚娶或长辈祝寿等大事,需要备份礼品去“行人情”时,母亲更是非常重视,极为大方。

 

礼品一定是用小麦精粉面,蒸二十个大圆蒸馍,并在馍中间用食红点上圆点,很是喜庆,颇为诱人。这在那个年代,这真算得上是厚礼了。除此之外,母亲还会根据晴天阴雨之变化和农活劳动强度之大小,来决定做饭用粮的质和量。

 

母亲精打细算,巧妙安排,勤俭持家“会过日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河南日报》曾在1973年1月4日第二版以《持家新风》为题,对我母亲勤俭持家、节约用粮、丰年防歉,“宁可顿顿欠,不能一餐断”的故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在资讯不发达,全省一报的年代,使母亲成了村里的“名人”,在十里八乡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母亲是尊长爱幼的楷模

 

因父亲是同族新来爷爷的继子,所以母亲在孝敬公婆方面需承担双倍责任。母亲侍奉新来爷奶无微不至,二老晚年幸福美满,非常高兴,不断对其亲人和邻居夸奖母亲之贤惠。新来爷奶去世后,其闺女及后人与我父母亲来往不断,感情深厚被族人传为佳话。母亲侍奉爷奶,更是不因父亲做人继子而推卸责任,对爷奶关心倍至并养老送终,她只尽孝心不分家产成为美谈。

 

 

 

在我的记忆中,毎年我二姑(大姑去世的早)给爷奶上坟或回娘家赶庙会时,都会在我家小住几日。每到此时,我母亲总是提前几天,把屋子打扫干净,把被褥拆洗一新。买菜,割肉,备好豆腐和鸡蛋之类,所以二姑每次来都像过节一样隆重。伯叔几家尽管生活困难,也都争先恐后请二姑去家里吃饭,有时会出现“争抢劫持”二姑的现象,姊妹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其乐融融,使二姑乐不可支,倍感幸福。

\

我家教育孩子的任务主要由母亲承担,她对孩子疼爱有加。有时我们做错事,母亲会佯装左右寻找笤帚要打人的样子,实际是让犯错的孩子,有跑掉的机会。但仍有不识事务的主儿,原地站着不动等着挨揍,更有好事者不知母亲的苦心,跑去把笤帚送到母亲手中,反遭训斥茫然而感委屈。

 

\

 

偶尔我们真的惹母亲生气被打时,往往打在我们身上,疼在母亲心里,她背后会暗地流泪。有时我们兄妹有人目的没有达到,会用绝食方式向母亲施压,想逼她让步,母亲嘴上虽说“不吃,是饿的轻,不要管他”,但暗中让我们把饭端到“绝食者”面前,威逼利诱劝其吃饭,或在“绝食者”书包里放个馍之类以防其挨饿。

 

在农村,每逢收麦和“三秋”农忙季节,生产队经常组织夜里加班干活,名曰“搞突击”。因劳动强度大,时间长,队上担心体力支撑不了,往往会发两个油馍(巩义烙饼的一种做法,小麦面和好后,加油、盐、葱花之类,放在鏊子上烙,外焦里嫩,香味诱人。)做为奖励。

 

油馍在当时是稀罕之物,我们兄妹几个总是惦记着。母亲参加劳动夜里回家很晚,我们大都已入睡,母亲总是把我们叫醒,每人掰一块油馍,看到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满带倦容露出一丝苦笑,然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休息,但她绝对不舍尝一口。时至今日,我仍视油馍为食中之上品,倍加喜爱,只是多会想起母亲当年的倦容和苦笑。

 

\

 

我高中毕业后,就到汝阳陆浑灌区指挥部工作。每次外出,因赶班车都起的很早,母亲都提前包好饺子让我吃了再走,为此,她可能整夜都不能好好睡觉,但也绝不让我空着肚子出门。

 

我上大学后,每次返校因赶班车,天不亮就要往车站去,因担心天黑路不平,我坚持不让她送,她嘴上答应不送,但总是远远跟在后面,躲在远处,目送汽车离开。真是“可怜天下慈母心”啊!望着母亲的身影,我曾暗自发誓,以后要好好孝顺母亲,让其幸福!但母亲没给机会,这成了我永远不能兑现的诺言!

 

母亲是乐善好施的典范

 

小时候,我老家后院有一片枣树,有大甜枣,小酸枣好几个品种,成熟时,有的红黄相间,有的色如玛瑙,酸甜诱人。枣熟季节凡是到我家去的客人,母亲都先摘些枣让客人吃,临走还把他们口袋装满带回让家人尝鲜。卸枣时,母亲往往选星期天中午,还会把附近的孩子都叫来,说是帮忙,其实是让孩子过嘴瘾,临走还要让他们捎些回去,没来的孩子还会把枣送到其家里。

 

上高中的时候,每周六下午,还要上一节课学生才能回家过星期天,因我家是高中所在地,几个好朋友每次都先到我家玩一会儿再回家。当时,有的学生没到周末回家时,就把背的东西吃完了(因学生住校不能回家,每周从家里背一些红薯、馒头之类,要吃一周)。

 

\

 

母亲知道后,总是在每周六,先蒸一笼红薯或玉米面发糕等着我们放学,同学们总是将刚出笼的东西,一扫而光,如风扫残云,母亲总是怜爱的说:“孩子们真是饥呀!”多年后,有个同学谈起此事,感叹道:如不是俺嫫(指我母亲)的那笼东西垫底,几公里路真难走到家里呀!

 

小时候,家门前经常有走街串巷卖东西的,有卖菜的,有定秤的,有修锅的,有卖小百货的等。凡是遇到吃饭的时间点,母亲都会给这些人端碗汤,拿些馍,从不收钱。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在我家门口放些蔬菜,脸盆,梳子等东西。凡是有乞讨者到门上,母亲都会端一满碗汤,送个囫囵馍,她绝不允许我们将喝剩的半碗汤,或吃开的半个馍送给乞讨人。

 

记忆中,逢年过节,家里的第一锅饺子,除祭祀祖先外,都要先送给本族近亲长者,谓之“尝馅”。凡是走亲戚带回的食品如小蒸馍、油炸豆腐、焖子、丸子之类,母亲都让我们送给左邻右舍与他人分享,因此,我们也经常尝到他人送来的各种好吃的东西。

 

\

 

母亲送出去的是情,收回来的是谊;送出的是关爱,收回的是感恩。母亲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周围的人不论年龄长幼,辈份高低,性格迥异,脾气大小,都能与母亲友好相处。妯娌相处和睦,邻里关系融洽,我从未见过母亲与别人闹不愉快。

 

在我们农村老家,男女谈恋爱确定婚约前,双方都要到对方村里找些认识的,不认识的,或在街上随意找些人闲聊,以便全面了解对方家庭经济状况、为人处事、人品道德、门风家教、有无劣迹等情况,然后再决定这桩婚事的成败,称之谓“打听媒”。这个环节是在确定婚约前必须的,非常重要。

 

打听媒者,往往乔装成做生意的、过路的,装做漫无目的,但目标明确,他们有时来无影去无踪,类似现在的“暗访”“抽样调查”“民意测验”等,让人防不胜防。有些婚事过不了这一关,说“经不起打听”,而被否决,称之谓“媒被打煞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但也让人无可奈何。

 

我们姊妹几个的婚事,都一次性顺利通过例行“大考”,街坊邻居众口一词评价说:“家里生活虽困难些,但人品没啥说的,闭上眼睛做亲戚吧!没错!”至如今,这些帮腔打“好言”的,我们也不知姓啥名谁。

 

\

 

纪念母亲的碑文:“德配李儒人讳花少,乃东庄村讳天顺公之次女,生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壬申四月三日,一九九零年庚申二月二十五日驾返瑶池,享年五十八岁。孺人生性慈惠,恭侍双亲,睦邻助夫,辛勤绩蔴,爱护子孙。生三子二女,皆成家立业,效国济民,各有所成。日居月诸,厚恩难忘,岁月沧桑,杯土易移,遂于良辰吉日,贞民镌文,以祈簋簠奠祀,百代流芳,祥云长护,溢馨永远。”已经永远刻在我们心上。母亲勤俭持家,善良博爱,乐善好施,共享包容之精神,已融入我们的灵魂,像基因一样得以传承,并受益终生。

 

倘若真有上帝天堂,那我的母亲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主要任务就是侍奉公婆,照顾丈夫,扶养子女而不图任何回报。她以善良博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视众人皆天使,她将永远生活在天堂之中。

 

倘若真有佛祖和佛国,我的母亲早已功德圆满,修身成佛,应居于庙堂莲台之上,享受香火供奉,受人膜拜。倘若真有转世轮回,我们恳求上天还做您的子女,保证好好孝敬您,不让您那么劳累和辛苦,不再惹您生气,请问母亲大人您愿意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淮阳“泥泥狗”将漂洋过海 赴美国旧金山市府广场参展
下一篇:泰安祖孙俩游玩相继落水 仨河南游客联手救人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