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河南籍在外的务工人员,人人做好事,个个当好人,为家乡父老争光,为中原添光彩。——李高峰
全国劳动模范 李高峰
李高峰原本在家乡扶沟县卖烤红薯,妻子开个小卖部卖日用品。两人收入虽然不高,但日子过得挺滋润。生活的轨迹因为照顾一个近门的二奶奶而发生改变。
跟所有怀揣梦想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一样,李高峰当初来北京是想多挣点钱,然而,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在北京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都市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河南人”的身份,更让他屡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好几个本来已经谈好的 工作却因“籍贯:河南”而黄了。
李高峰志愿服务组织
时间很快过去了两个月,李高峰仍旧没能找到工作。有人劝他找工作时隐瞒河南人的身份,撒个小谎并无伤大雅,但他不能接受,“怎么能做这种背祖忘本的事呢?”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推着三轮卖起了烤红薯。他卖烤红薯有个与别人不同的做法:对拄拐杖的老年人少收钱,特殊情况不收钱。李高峰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河南好人多,河南人是懂得尊老爱幼的。”很快,李高峰的烤红薯摊前排起了长龙。虽然卖的多,但因为免费的更多,李高峰卖了一个多月烤红薯,还赔了钱。妻子很担心:“你把红薯白送了人,咱吃啥喝啥?”于是他俩调换了“工作岗位”:妻子在市场卖烤红薯,他在家洗红薯。
一天,他正在河边清理垃圾时,遇到了后来被他称为“师父”的范伯诚老先生。老先生1944年参加革命,1987年离休后一直关注二道沟河的治理。老先生问他:“小伙子,谁让你干的,是社区派你来这里清理垃圾的吗?”李高峰说:“不是,我是自愿的。”老先生很是感动,掏出自己的北京市“环境之星”证件说:“我离休后一直在做环保,已经做了十多年了,还真没遇见一个接班人,从今儿开始,咱俩一块干吧。”
可是,为了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做公益事业,2005年初,李高峰忍痛辞去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而选择了做一名社区保洁员,只因为,保洁员工作 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其余时间他都可以投身到他热心的公益事业中去。虽然保洁员的月工资只有800元,可他却在日复一日的公益服务中,收获到了充实、信任 与尊敬,为河南人正了名增了光。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眼界的开阔,想做的公益活动也越来越多,李高峰渐渐萌发了创建一个志愿者团体的想法。2007年4月15日,在他的牵头、组织下,一个由河南在京务工的保洁员、保安员、建筑工人组成的40余人的“河南在京务工人员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在朝阳无限社区成立了。
李高峰有很多绰号,最有名的是无限社区居民给他起的“社区110”。他说:“无论什么样的事,我只要接到居民电话,立刻赶到。”2002年11月的一个夜里,李高峰正在酣睡,电话响了。电话是邻居打来的,称家里来贼了,还不止一个。
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朝阳无限社区保洁员
从此,李高峰与小偷“杠”上了。他养成了新的作息习惯:每天凌晨2点起床,出去巡逻两三个小时。十几年间,落入他手中并被扭送到派出所的小偷就有29个。
甘露园东北角的大杂院内,有个厕所因长期无人管理,脏得没人敢进,时值盛夏,蚊虫飞舞,臭气熏天。李高峰知道后,一勺勺清理,一趟趟搬运,臭气 熏得他睁不开眼睛,满地的蛆虫爬到了他的身上,恶心得他一次次呕吐,但他仍然坚持再坚持。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居民们感动不已,给李高峰写来表扬信并给他赠送了锦旗。锦旗上写到:“感谢时传祥式的好青年李高峰同志,你为小区做贡献,小区面貌得改变,环境因你而治理,居民因你而满意。”
2003年7月的一天,在北京朝阳区《农民日报》社门口,一位老太太癫痫病突然发作,不停地用头撞地,满脸鲜血。刚好路过的李高峰从围观的人群中挤进去,将老太太的头抱在怀中。老太太的儿女闻讯赶来,要送给他钱表示感谢,他坚持不要。问他的名字,他说:“我是河南人,你知道我是河南人就中了。”他回到家,妻子见他胸前都是血,以为他又受了伤。
2006年9月,李高峰在甘露园西里清理垃圾时,看到一户民房里冒出滚滚黑烟,他扔下手里的家伙就冲了进去。几分钟后,他背出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自己却成了个“黑人”。刚放下老太太,他又一头扎进了火海。旁边人急得直跺脚:真是个憨子!不久,他从火里背出来了一个煤气罐。
李高峰看望老人
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河南农民,到一名屡创辉煌的公益之星,李高峰书写了一副别样的人生画卷。他自己却谦虚地说:“战争年代学英雄,和平时期学雷峰,虽然我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可以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来改变周围人对河南人的不良看法,让人们对河南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范 博